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网络文明传播 >> 内容
秸秆有出路 “禁烧”没任务
发布日期:2014-10-30   来源:文明网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每每收获农忙时节,秸秆“禁烧”便成为城乡不少地方工作的重头戏:组织庞大的队伍,“分兵把守”各处疑似“可燃点”;派驻人员携器械日夜蹲守田间路口,一有“风吹草动”,便火急火燎地“灭火”防尘除烟雾……如此“堵”来“堵”去,仍然难以做到万无一失,时不时地出现片片“火点”,烟雾缭绕,常常弄得城乡基层干部们“灰头土脸”。

  再从农民这一头说开来,虽经多年宣传教育,农民朋友对秸秆随地焚烧的危害也是“心知肚明”,但就是找不到大量秸秆的正当出路,于是不少人便仍然随手“一烧了之”,给秸秆“禁烧”工作“添堵”作难。

  在溧阳市上兴镇祠堂村里,这些年来为秸秆找到了一个好出路。他们成立了专业的合作社,专门组织村民将稻草通过机械加工,制作成花木公司等产业用于包扎急需要的“机械绳”。稻草在这里变废为宝,变害为利。一个家庭妇女或留守老人一天加工草绳的收入居然有一二百元,秸秆处理在他们这儿成为农家致富的又一条新财路。

  秸秆,本身并不是废物,使用好它就是生财之宝。同是在我市还有一个蛮好的实例,常州市宏邦生物能源有限公司在上黄镇山下村开办了一家“生物质燃料”企业,四年中每年夏秋两季都要直接为“禁烧”任务消化大量秸秆,被人们视为累赘的麦秸、稻草、玉米秆等聚集到这里后,经过现代工业技术加工制作,便成为身价百倍的“生物质”环保燃料,既消除了农民焚烧秸秆的雾霾,又增加了资源利用通道,还为农民的种植业增产增收,一石三鸟!

  派人“看”,用劲“堵”,仅仅是堵住一时一地的秸秆焚烧,纵然耗费不菲的人力、物力、精力、财力,这堵的功力对茫茫田野中“烽火连天”的秸秆焚烧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既“顾头难顾腚”般的力不从心,又是劳民伤财的“笨办法”!

  类似例举的我市部分乡镇的那些好举措,就是化“堵”变“疏”,为秸秆找出路,同时又为农民开财路,利国、利民、利环境,一举三得!

  “秸秆有出路,‘禁烧’没任务!”这是那些秸秆处置成效较好地方的经验与深切感悟。我们大可借鉴这些地方千方百计为秸秆寻找出路的做法。其实,秸秆原本就不是什么“废料”,并无“污染原罪”。通过人们的努力,令工业技术“作功”,让流通市场作用,将海量的“秸秆潮”分流,变身成为肥料、饲料、燃料,那些闹心的秸秆岂不由“一产的废料”升成“二产的原料”,又摇身一变为“三产的香料”?如此,还有谁愿意将浑身为宝的秸秆付之一炬?

  在秸秆“禁烧”这样的时令性实务中,我们还是该多多找些法子,疏堵结合,疏先于堵,疏多于堵,疏重于堵,如此,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社会效益!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文明热线:0519-85680855 技术支持:常州风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