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聚焦 >> 内容
被感动,被震撼,被引领,被启发
发布日期:2019-11-28   来源:常州晚报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被感动,被震撼,被引领,被启发。我们会久久思索,生命的意义,生与死的关系,肉体和灵魂的自我突破,绽放出人生的五彩缤纷。”近日,江苏省作协主席范小青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范小青如此感动,源于常州作家吴振宇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超越》。记者了解到,该书以常州王德林及其创立的全国最早的志愿者团队之一——一加爱心社为原型创作,是我市首部反映一线志愿者生活的长篇纪实文学。《超越》近日由凤凰出版社出版,全书22.5万字,作家历时3年多深入一线采访,不仅采写了王德林自强不息、超越自我的人生,也采写了王德林团队与受助者之间感人的故事。

《超越》新书发布会上,王德林和作者吴振宇为读者签名。

  源起 5大本厚厚的“死亡日记”,是照顾某位孤老的交接班记录
  王德林,高位截瘫,卧床40余年。1999年,他发起成立常州一加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一加爱心社)。20年来,“一加”志愿者数量从当初的100多名发展到如今的17000多名,服务对象从最初的10多人发展到如今的300多人。20年里,一加爱心社累计输出义工时间约70万个小时。
  吴振宇对王德林团队的关注源于5大本厚厚的“死亡日记”。“死亡日记,就是一本照顾某位孤寡老人的交接班记录。”吴振宇说,他是在2016年的一个偶然机会下接触到的。“我粗略统计了一下,5本8万字的死亡日记,有上百位志愿者参与,核心成员有七八人。他们每天轮流为这位老人烧饭、洗衣、喂药、擦拭身体、打扫卫生、陪伴说笑,直到老人最后离世,前后长达3年时间。这些志愿者的身份,有学生、纺织厂女工、建筑工地工人、残疾人,甚至还有乞丐。没有名、没有利,只有付出,他们到底为了什么?”吴振宇说,由此他决定走近这群人,关注王德林个人的人文精神蔓延,关注这个团队与社会的爱心融合。2014年,在针对常州文学创作重大题材立项时,王德林及一加爱心社被列为重要项目,2016年吴振宇与市文联签约,启动了为期3年的采访、写作。

  对于书名《超越》,吴振宇说,如果按照医生的说法,王德林早在十余年前就应该不在了,“从疼痛里诞生的大爱”令他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他没有上过一天学,却通过自学达到相当于大专的知识水平,实现了个人生命意义的超越。他多年如一日的道德行为影响了一加爱心社志愿者,并进一步几何倍数地影响着千千万万的人。“他们实现了精神意义的超越,其影响走出了常州,走向了全国。”

《超越》以常州王德林及其创立的全国最早的志愿者团队之一——一加爱心社为原型创作,是我市首部反映一线志愿者生活的长篇纪实文学。

  亲历 志愿者的每一个故事,都是为了“让每个人有尊严地活在世上”
  《超越》一书中,吴振宇由一个个故事出发,书写了一段段志愿者和受助者之间与爱同行的往事。
  一加爱心社1999年成立时的主要工作是照顾孤寡老人,他们照顾的第一位老人是无儿无女、患有乳腺癌的佘奶奶。佘奶奶大名佘淑茹,接受照顾时已经90岁了。吴振宇走访时发现,照顾佘奶奶的记录本,从1999年的10月25日到2000年的6月26日,几乎每天都有记录,一字不落地记下了老人的健康状况,也一字不落地记下了志愿者的付出。比如,风雪天里,志愿者一凡顶风冒雪地赶去照顾佘奶奶,当她为佘奶奶洗衣做饭时,志愿者小慧也骑着自行车跌跌撞撞地赶来了——这样的付出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整年整年,感人至深。吴振宇在书中写道:“据说逝世前佘奶奶已经不会说话了,但她却很努力地将双手握拢,做了一个作揖的姿势。有人说,她是以这种独特的方式来表达对一加爱心社孩子们深深的敬意。”
  照顾者和被照顾者之间,从不缺少深情与感激的对白。一加爱心社照顾时间最久的老人李坤林靠低保过日子,却拖着病体,拎着社区送给他的两桶油,转了3次车赶来答谢王德林。他还收集报纸上的招聘信息,鼓励四处找工作的志愿者徐远华。作为受助者,他与志愿者互相温暖、互相启示着。

  《超越》以2010年为分界点,分别描摹了老一辈和新生代志愿者群像。在吴振宇看来,老一辈志愿者与所照顾的老人交流往往比较固定,投入的感情也更多一些,他们的初衷在于用自己的善心为社会做一点奉献。他们自己往往也出自底层,自发地照顾着身边的弱势群体,双方共渡难关,这也成为一加爱心社长久保持生命力的原因之一。而新生代志愿者多数是90后,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希望他们认识人间疾苦,他们自己也充满挑战精神,期待发现和感悟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不过,无论老一辈还是新生代,让每个人有尊严地活在世上,是志愿者们的追求,也是一种终极人文关怀。

王德林(左)和志愿者一凡(右)在红梅公园文笔塔眺望常州

1999年的冬天,部分一加爱心社早期成员合影。

  追问 是什么,让爱的信仰在这片土地上一脉相传?
  吴振宇不是土生土长的常州人,他告诉记者,写作的过程也是不断追问的过程——为何这一幕幕人间大爱能够在常州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一再上演?志愿者精神的火花为何能在这篇土地上燃放,并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他采访了130多位志愿者、受助者及家属,在探寻中,他重新认识了常州这座自己生活多年的江南名城,也终于找到了答案。
  在吴振宇看来,常州自3000年前季札三让其国以来,一直以“仁爱”相传,礼让、谦恭、敬善的传统深植文化血脉。近代以来,庄蕴宽、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为代表的常州人展现了“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智慧,他们的壮举都源于对民族、家乡的热爱,在常州,以民为先的精神由古至今一脉相传。
  吴振宇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全国中小城市学常州的热潮下,大量农村出身的青年男女涌入常州,这些年轻人在陌生城市里举目无亲,最欠缺的是包括亲情、友情和爱情在内的温暖。当时,流行的小收音机成为这些外地年轻人的常用品,而常州一大批电台的情感类、点歌类节目,为这个城市里渴望温暖的人点亮了一盏盏灯,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宽广的集聚平台,这些人中就有王德林和一凡。
  “上个世纪末,志愿者在常州这个城市悄然出现,他们大多境遇相同,在底层辛苦打拼,富有同情心,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为了一加爱心社的第一批志愿者。”吴振宇说,常州是闻名全国的全域文明城市和慈善之都,在这座尚德之城、公益之城、爱心之城,当志愿者精神像破土而出的小树苗萌发于土地,志愿者的事业只要有一点火星就能点燃。王德林现象是文明城市创建催生的结果,反过来,一加爱心社的创建和发展又推动了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如今常州拥有105万名志愿者,他相信,无论王德林或一加爱心社在或者不在,作为一种大爱的志愿者事业将代代相传,永垂不朽。(羊文欣 刘懿 文 图片由吴振宇提供
  链接
  吴振宇,笔名吴言。男,1975年生,省作协会员,先后在报刊杂志发表散文200余篇,作品被《青年文摘》《青年博览》《小品文选刊》《杂文选刊》等转载,《背影》《萝卜青菜》《向阳花开》等多部作品入选中小学课外阅读选本及多种读本,着有散文集《彼岸是家》和人物评传《关东枭雄张作霖》《铁血伟人孙中山》。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文明热线:0519-85680855 技术支持:常州风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