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龙城志愿者 >> 内容
20年的爱心接力
发布日期:2019-10-31   来源:常州日报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今天,是我和他第一次见面。”10月27日,在一加爱心社成立20周年活动现场,爱心社创立者王德林终于见到了当年的“救命恩人”——来自贵州的张正强。两人跨过20年时间,越过两架轮椅间的距离,紧紧相拥。
  20年前
  1998年,高位截瘫的张正强,通过电波听到了王德林的自述,出于同病相怜的缘故,此后的一年,他每个月都会给王德林汇来100元钱,“我觉得我们没有必要分得太清楚,我当时就跟他说,好比一只左手帮助一只右手,右手也可以帮助左手,就这么简单。”
  当年“左手帮右手”的善举,不仅帮助王德林度过了艰难时刻,也让他坚定了一个信念:这个世界上有不问结果、不求回报的奉献。
  1999年,一加爱心社成立。王德林以每天趴在床头的姿势,接听了10万多个电话,为弱势群体撑起爱心天地,向市民发出爱心接力。在他的带领下,一加从最初的10人发展到如今拥有17000多名注册会员志愿者,长期结对的服务点达到300个,建设了1个中心基地,10个专业服务队以及24个青年志愿服务分队,累计输出志愿服务超过60万小时,形成了“玫瑰义卖”“残疾人手工坊”“阳光伙伴”等品牌志愿服务项目,也成为常州的一张“爱心名片”。
  20年间
  “这20年,比起帮助过多少人、捐助了多少钱,更重要的是让志愿精神进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习惯,并不断传递。”
  正如王德林说的,在一加,从受助到施助,这样故事一直在上演。
  来自贵州独山县的85后小伙韦腾境,2012年在常州打工时遭遇家庭变故,由此结识了“一家爱心社”。后来,他也成为了“一加”的志愿者。2016年韦腾境回到贵州独山县老家,凭借自己在“一加”的志愿服务经验,成立了第一支公益助学志愿服务队。第二年,独山县首个民间公益组织“独山县困境儿童关爱促进会”成立,帮助更多困境中的孩子健康成长。
  2018年,韦腾境像自己的“领路人”王德林一样,被评为全国最美志愿者,“公益不是一个人做很多,而是每个人都做一点。”韦腾境说,无论在哪里,志愿服务的路会一直走下去。
  许多像韦腾境一样的志愿者,将一加的志愿精神带到了更远的地方,陕西、西藏、河南、扬州、南京等多个省市,都有了一加志愿者分队。
  20年来,“一加爱心社”先后获得“全国社区志愿者先进集体”“全国志愿服务示范团队”“全国志愿助残阳光基地”等荣誉,并被中共常州市委常州人民政府授予“常州改革开放40年作出突出贡献集体”。但一加的魅力远非这些荣誉可以表达,它早已成为每个人为之牵挂的家,一座引领前行的精神灯塔。
  20年后
  20年之约,不少已经离开常州的小伙伴纷纷从外地赶了回来。
  辗转多个城市打工的常省伟,选择回“一加”做专职志愿者,“这里是港湾,不然心里空落落的”。
  张田特意从深圳赶了回来,“一加更有家的味道,每个人走进‘一加’,就明白了自己的义务和责任。”深圳是全国志愿服务的发源地之一,现在他在那里继续做义工。“志愿服务就像是家庭日常,有喜悦,有收获,让人内心踏实,也很有成就感。”
  王延春在大学时加入“一加”,毕业后在徐工集团工作,每次出差都要到他的“王叔”这里坐坐,“这里是驿站,是爱的候车室”,这次和他一起回来的,还有常州工程学院历届一加爱心社分社领队……
  时光荏苒,有的志愿者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新的志愿者又加入了进来。岁月在变,队员在变,环境在变,不变的是志愿者对这个团队的万千情结和无限眷恋。
  “‘一’是我,加上无数的志愿者;‘一’和‘+’叠起来,就是‘干’起来,就是一家人……”王德林如是阐释着“一加”爱心社的初心,这也是每个志愿者的心声。20年,从一个人到一支队伍,从一个善举到一个品牌,一加让志愿服务变成了习惯,汇聚起力量,温暖了整座城市。据统计,常州已连续四年入选全国公益慈善百强城市。在这里,越来越多关于爱的故事就发生在你我身边。下一个20年,精彩待续。 罗翔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文明热线:0519-85680855 技术支持:常州风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