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聚焦 >> 内容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图书馆,一张城市文化名片
发布日期:2020-08-12   来源:文明网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一张文化名片

    图书馆是一个城市重要的阅读阵地与公共文化空间。在与常州市图书馆打交道的几十年中,我切身感受着一步步迈向现代化、智能化的它,所展现出的文化攀升与自信,及给读者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

    我1958年来到常州读初中,1960年考入常州医专,1962年走上医疗卫生工作岗位。因为有志于科学研究,我常常需要翻阅大量文献资料,而仅靠个人条件难以办到,常州市图书馆由此成了我经常去的地方。

    一册又一册图书,成为我辛勤笔耕的忠实伙伴、攀登科学高峰的阶梯,图书馆工作者也成为我的良师挚友。记得上世纪80年代,在我撰写《医宗金鉴》对伤科学贡献的文章时,市图书馆科技出借室的巢洪康就给了我很多帮助。

    《医宗金鉴》是清政府组织编写的大型医学丛书,刊于1742年。要恰如其分地评价它,一是要收集大量古典伤科典籍,二是要对近代伤骨科的发展有所了解。为了帮助我尽可能多地掌握资料,巢洪康不厌其烦地为我寻找资料,并将有关杂志上的文章都找出来复印。在图书查找、借还全靠手工的年代,这么做真的很不容易!

    2005年起,我和李夏亭一起潜心研究孟河医派。医派300年来传承、流布的谱系,医家的生平与事迹,老照片、老处方、老资料等,无不需要严谨考证,工作量异常巨大。那时,常州市图书馆已经迁至罗汉路,除了丰富的馆藏,还有了先进、现代的设施设备和检索系统等,成为常州地区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中心。在我们的研究期间,古籍部、信息部等提供了全方位的资料和服务;我们获得的江苏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的《孟河医派的源流和发展的研究》及相关成果中,自然也有图书馆的一份功勋。

    今年,全新的常州市图书馆启用,我第一时间想到捐赠自己5月份刚刚出版的新书《国医漫谈》。至此,图书馆已见证我四部著作诞生。

    徜徉在新馆中,作为老读者的我不仅感受到馆舍面积扩大了、环境变美了,也体验到更多适应读者需求的服务——比如可借阅的册数已经增加到10本——和更为丰富的阅读活动。同时,精准的图书分类、智能化的设备与功能也使得馆藏资料能够愈加便捷地用起来、活起来。在最新开辟的常州著作馆,我很容易就找到了研究所需。市图书馆优质服务的触角,还通过总分馆制延伸到更多读者的家门口,真是常州公共文化服务的一张名片。

    口述:老中医单德成

    整理:周茜

    来源:常州日报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文明热线:0519-85680855 技术支持:常州风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