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常州:网络博客文化势头强劲
发布日期:2008-04-11
    你是怎样过年的?

  不少人是在网上过年的,尤其是博客。

  其实这已经不算什么新鲜。据中国常州网一位负责人介绍,目前在中国常州网、常州龙网、化龙巷社区和化龙巷论坛等本地网站,以及新浪、搜狐等外网上,常州人开博早已超过万人。数万常州人驰骋“博海”,建设出一个色彩斑斓的精神家园,营造出常州人文化生活的又一道景观。

  博客里的人

  常州博客一族成长迅速,势头很猛。去年开始,不少新老朋友见面除了互留邮箱、QQ,还不忘提醒一句“有空上我的博客”。

  常州人究竟开了多少博客?确切数字难以统计,中国常州网一位副总编辑这样告诉记者:截至2007年底,常州互联网宽带用户达42万多,如果按1:3的比例,网民就达120多万,如果有2%的网民建博客,那么,就有2万多常州人开博——一般来讲会超过2%的比例。该网站博客编辑则告诉记者:“很多老网民都是人手一博,甚至一人数博。”

  博客们来自社会各阶层,政府官员、公务员一改庄重与矜持,到博客里秀一把文采的屡见不鲜;文坛健将们在博客里更是如鱼得水,华章联翩;年轻人生在E时代,长在网络里,天然的博客一族;更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工厂、农村和社会底层的人,带来了广大民众的声音。大多数博客穿了马甲,以便无所顾虑地表达想法,也有一部分人采用实名,网络身份就是现实身份,网络生活就是现实生活的延续。

  精神可嘉者极多。其中,本市老新闻工作者李先生退休后,一边在某单位兼职,一边坚持每天打球健身,一边在中国常州网和龙网开博写稿,两年来,勤“博”不辍,以“余姚后人”为网名,撰写了200篇日志,访问量达46000人次。在网络中找到了园地的他坦言:“写了一辈子文章,仍有未写尽之事,未抒尽之情,自己开博,自写自发,爱咋咋写,痛快!我的博文不尖锐,有分寸,不添乱,不叫别人难堪。”这种感觉代表了许多博客的心理。

  据记者上网了解,目前常州本地几大网站都很重视博客。其中,中国常州网博客版面上,人才济济,创意连连,尽管开博不算最早,但打理得法,更新勤快,深受博客追捧,常州龙网推出的青年记者博客大赛,以及化龙巷推出的“牛博评比”、化龙巷社区推出的主持人博客等创意活动,都进一步提升了人气。

#p#

 博客里的文

  一批在社会生活中表现精彩的人物,在网上继续着他们的精彩:方言专家范炎培,把常州方言搬到网上“逗你玩”;汉服倡导者欢欢,做汉服,秀汉服,宣传汉服,在网上展示汉服的内涵与神韵;文史爱好者肖飞,厚积薄发,把淹城的故事说得迭宕起伏,引人入胜;老房子画家季全保把小笼馒头、大麻糕、小馄饨、阳春面一一道来,如数家珍,演绎着“岁月留痕”的沧桑故事……

  年过八旬的诗人沈亦泉,很可能是常州最年长的博客,吟诗诵词,往来唱和,曲虽高,和不寡,人气很旺,前一阵,“向晚霜天凝白露,初升淡月近黄昏”,佳句一出,引来网友一片喝彩,跟帖无数。诗国常州的风雅魅力,赫然远播。

  论观赏性和亲和力,常州电视台几位名主播的博客可圈可点,钱宁、丁力、金菊、唐薇薇等,其博客设计精心,模板雅美,加上勤于打理,互相帮衬,颇为赏心悦目。他们的日志写得很生活,很平实,真情流露,亲切可人。唐薇薇的开博心语,道出了大多数博友的心声:“因为我们害怕别人看到深处的真实,我们不断包裹、伪装。岁月飞逝,我们是那么容易淡忘,曾经的刻骨铭心,所有的人、事、情都将残酷地逝去,而只有回忆才是我们最大最终的财富,用文字及时梳理我们的心灵,应是一种温暖的方式。拙不拙,别人看不看,又有什么关系呢?”

  博客生活丰富多彩。数万博客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社区,“社区居民们”过着“我劳动,我快乐”的朴素生活,常常出“门”走亲访友,又常常有朋自远方来。以博为媒,画家宫惠林找到了暌违几十年,远在加拿大、美国、台湾的老友;很多人退休后,在博客里忙碌着,仿佛又找回了“上岗”的感觉;很多人在此遇到了同好和知音,相约下网聚会,这样的网友见面,不会“见光死”,只会“见光乐”。

#p#

 博客里的“神”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常州人的博客自有与其他城市不同之处。解读“常州博客”,有三个明显特点:一是地方人文有部落;二是城市思考见功力;三是庄多于谐显严肃。

  常州人的博客,地方人文占了相当比重,写作认真,原创居多,内容包括:地方文史研究、诗词歌赋创作、民风民俗采撷以及文博收藏、书画鉴赏等,在中国常州网的“常州名人博客”列表中,比重竟占据了一半。可见常州人对本地历史文化的热爱,也与常州底蕴深厚、人文荟萃有直接关系。人文博客之众,已经成为常州博客的显著特点,也使“常州博客”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如果说人文博客之盛是常州老一辈文史学者的功劳,那么中青年一代则更加关注城市中长期发展规划。反映在博客里,出现了一批“城市思考”系列博文,或针对政府的某一项具体决策提出意见建议,或对产业布局、城市定位、未来规划,提出宏大构想。作者以主人公的姿态,运筹帷幄,挥洒篇章,献计献策。最具代表性的是前不久网上流传的一篇万言博文,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反思历史,着眼当前,面向未来,对常州的未来发展战略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见解,既有真情流露,更有真知灼见,得到了政府领导的重视。决策层把博客纳入资政视线,既显示了常州博客的较高水准,也预示着博客的价值将获得主流社会更多认同,同时也显示出社会的开放和包容。

  纵观常州人的博客,社会话题多于个人情调,家国话题多于个人享乐,宏大主题多于琐碎生活,显示出常州人精神性格中庄多于谐的特点。与此有关,碰到某些话题,往往会出现辣味十足、板砖横飞的争辩局面,让人招架不及;当然,其中也会有一些“杂音”。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对博客的管理。

  业内人士也纷纷指出:我们呼唤活泼的网络气氛,更呼唤有益于社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真知灼见,因为建设好现实世界,对我们每一个人更为重要。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