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深圳市创建文明城市经验介绍
发布日期:2007-10-25

 

 

深圳市实施“十大工程”创建文明城市

   

    一、实施“净畅宁”工程,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以环境净化为目标,开展“百日整治行动”,启动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加大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力度;以交通畅通为目标,完善交通规划,加快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推行交通事故快处快赔制度,错开上下班时间,加强市民交通规则教育;以社会安宁为目标,实施“科技强警”战略,实行“网格化”布警,强化流动人口、出租屋和娱乐场所管理,开展严打整治专项斗争。“净畅宁”工程成效显著,深圳2005年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称号,2005年和2006年均列“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第一名。

    二、实施梳理行动和城中村改造工程,城市环境全面改善。开展“梳理行动”,拆除乱搭建和影响市容的临时建筑物3800多万平方米,在腾出的空地上恢复绿化625万平方米,使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人均公共绿地161平方米。开展违法建筑清查工作和城中村改造,拆除违法建筑7845栋,面积达382万多平方米。将2006年确定为“基层基础年”和“城市管理年”,全面提升“梳理行动”和城中村改造工作。市民对“梳理行动”和城中村改造总体满意度达968%。

   三、实施农村城市化工程,特区内外协调发展。全面启动农村城市化工作,一举解决生活在深圳土地面积56以上27万原住民从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化,成为全国首个没有农村建制的城市。配套出台系列政策,让村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活有所乐”。此举使宝贵的土地资源得到更科学的规划使用,使众多原住民免除后顾之忧,逐渐融入现代城市之中,同时通过“洗脑进城”的配套工作,使市民素质得到整体提升。

    四、实施“文化立市”工程,城市人文环境日益优化。全面实施“文化立市”战略。按照“三个转变”要求推动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变革,稳步推进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积极扶持动漫、印刷、传媒、文化旅游等重点文化产业,推动以“两城一都一基地”(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设计之都、动漫基地)为标志的特色文化建设。成功举办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和两届创意十二月活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开展“四进社区”、鹏城金秋艺术节、外来青工文化节、中外文化精品演出季等品牌文化活动和群众文化活动,保障市民文化权利的实现。

    五、实施现代公民思想教育工程,市民思想道德素质显著提高。推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深圳城市人文精神建设,大力提升和弘扬深圳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现代公民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行《深圳市民行为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七不”准则。深入开展宣传学习丛飞活动,组织丛飞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全国、全省和全市巡回报告。义工联、无偿献血者、“爱心一族”等队伍不断壮大,丛飞、承明等先进人物成为新时代的偶像,无偿献血、捐献器官、参加公益活动成为社会共识,催生了新的都市文明。

   六、实施学习型城市建设工程,市民文化素养进一步提高。常年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公民”活动,终身学习观念深入人心。成功举办七届读书月活动,开展各类活动1000多项,参加人数达3000多万人次。开展社科普及周、市民文化大讲堂、百万市民讲外语和评选“十大书香家庭”等活动,逐步形成了求学问道、尊重知识、陶冶情操的风气。大力推动“图书馆之城’’建设,累计建成区级以上公共图书馆8个,街道、社区图书馆近600个,提前实现了每15万人拥有一个社区图书馆的目标。

   七、实施关爱工程,人际环境融洽和谐。建立《深圳市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通过5大类21个指标全面反映深圳人生活福利状况,促使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切实关注民生、解决民生问题。以“用爱拥抱每一天,用心感动每个人”为主题,成功举办四届深圳关爱行动,一大批困难群众得到有效帮助。推行《员工工资支付条例》、《欠薪保障条例》、《深圳市劳务工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十项民心工程”等,初步建立起维护困难群众切实利益的长效机制。常年开展同富裕、对口扶贫等活动,仅2006年全市捐助对口扶贫资金达2亿元。2006年,被评为全国“最受农民工欢迎的十大城市”第一名。

   八、实施绿色家园建设工程,市民的家园意识不断增强。制订《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和《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市的决定》,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积极开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成功举办第五届中国(深圳)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为契机,签署发表《生态园林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深圳宣言》,进一步提出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组织“建我绿色家园”系列创建活动,开展“建设绿色家园,倡导生态文明”系列宣传活动和绿色行动日、青少年环保节等活动,成立蓝色海洋环境保护协会、防治荒漠化行动小组等6个民间环保协会,动员群众共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增强市民对深圳的认同感和归属感。2006年,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园林示范城市”。

    九、实施行政提质提效工程,政务环境得到优化。实施“责任风暴”和“治庸计划”,开展“人民满意”系列评选、万人评议机关作风、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专项整治等活动,形成千事创业、勤勉尽责的良好风气。推动审批制度改革,建立相对集中有效的行政审批制度,40个有审批职能的政府部门集中在市行政服务中心“一门式”办公。推广电子政务,“深圳政府在线”网站向社会提供信息查询、业务申报等网上服务,启动“重大投资项目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形成覆盖全市各层级的行政监察和监督网络。2006年,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电子政务试点城市”。

    十、实施诚信建设工程,市场经济环境进一步优化。强化行政立法、执法、监督和复议工作,使政府行政受到全面、具体、严格的约束,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推行企业、个人信用征信和评估管理办法,形成政府公共诚信服务平台。开通企业信用网,集成47个政府部门和相关组织的企业信用信息,涵盖全市96万多家市场主体;建立个人信用信息系统,与全国公民身份信息查询系统、部分政府部门、所有国内商业银行等联网,覆盖全国近13亿人口,信用报告年查询量达300万份。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打假专项整治”和创建文明市场等多种诚信教育和实践活动,促进秩序规范、重信守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的形成。

   此外建立文明指数监测机制,建造城市文明发展的晴雨表。制定由8个指数117个预选指标的“深圳文明指数”,并定期测评和发布,为实现创建活动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