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新城拔地而起 | ||
发布日期:2008-07-28 | ||
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砥砺创新精神:
站在常武中路隧道上方的花园绿岛,你可以看到常州城南5年间写就的神话: 往西,是2003年开工建设的常州科教城“教育园区”,园区内有5所高职院和1所本科院校。从这里走出的,是社会、企业迫切需求的高级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应用型“银领”人才。 往东,是2006年启动建设的常州科教城“科技园区”,这里有中科院、清华、北大、南大、东大、哈工大设立的30多家研究院所、中试基地和高科技企业,以及各大企业的研发总部、研发中心。从这里走出的,不是海归博士,就是本土专家。 东面更远处,是规划启动的三期“国际科技创新园区”。根据蓝图,再过5年,那里将是国际产学研合作特别是中俄经济科技合作的示范基地。 五年一瞬,在曾经河汊交错、盛产菱藕的郊野,一座被誉为“银领”摇篮、“金领”高地、创新平台、财富源泉的花园之城——常州科教城拔地而起,其集约利用土地,整合教育资源,服务经济发展的经验得到了总书记的赞扬。 “牛仔”拓荒史 采访南京大学常州高新技术研究院院长陈强时,他刚刚接待完三拨企业家,下面还有一家公司负责人在等着向他咨询。他笑称自己就是企业的“技术保姆”。 2006年5月,陈强跟着当时的院长、如今的常州市政府副市长王成斌踏上规划中的科教城东区时,这里还是一片农田。创业第一年,王成斌和陈强两人夹杂在众多科教城的外来建设者中,吃遍了工地周围的每家快餐店。 作为常州科教城第一家进驻的高校研究院人员,陈强认为自己是名副其实的“知识牛仔”。支撑他留下来的,是身边一大批有着“牛仔精神”的拓荒者。他们是常州5万多家企业的庞大资源。这些企业太需要“脑袋”了。 落户科教城后,南京大学常州高新技术研究院将南京大学的科技、教育、人才、品牌优势和常州市的产业优势紧密结合,着手打造起五大平台:按照“研在南大,发在常州”的思路建设技术转移平台;按照“研在常州,发在常州”的思路建设技术研发公共平台;按照“支持大企业,孵化新企业”的思路建设院企合作平台;按照“教在南大,学在常州”的思路建设人才培养平台;按照“依托南大,放眼国际”的思路建设国际合作平台。目前研究院已拥有一支专兼职结合的高层次研发队伍,建成“新材料”、“光机电控制”、“新能源”、“生物医药”、“计算机软件新技术”5个公共技术平台和15个校企联合实验室。 “靶向型高效蛋白抗血栓蛋白药”,是南大从20多年前开始的一项生物医药研究项目,研究成果已达国际领先水平,并获国家发明专利。这一项目被常州千红生化制药有限公司一眼相中,双方共同将研究成果推向产业化。这个国家一类新药能有效治疗脑溢血、脑血栓,预计两年后推向市场。 创业者群像 常州科教城管委会副主任赵正斌,20多天前刚刚从市委办公室副主任的位置上调任而来,却已经融入了科教城这个“牛仔团队”,他向记者讲述了科教城创业过程中的动人故事。 其中传为美谈的,是市委书记范燕青10次北上中科院的执著,最大的诚意和决心终于打动中科院。继南京大学之后,中科院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也落户科教城。如今,中科院、清华大学等一大批知名大学大院大所共设立了30多家研究院(所)、中试基地和高科技企业。江苏远宇电子集团等企业建立了研发总部、研发中心。 目前,园区拥有各类研究所、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达50多家,在精密加工和检测、自动化、机器人、电动汽车、高分子材料、精细化工等领域,有较强的研发力量。其中,中科院的12家研究院所与常州共建了15个合作机构,建立了11个分中心、17个实验室;南京大学常州高新技术研究院已建成新能源等5个研发中心、嵌入式视频与图像处理等5个开放实验室以及与远宇集团等企业共建的15个联合实验室。 一批批国内外科研团队、专家学者、海外留学生纷至沓来。其中常州领军型海归人才及团队10个,江苏省创新创业团队2个。园区有高级职称的人才1055人,博士186人,硕士1000多人,本专科生7万多人。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丁肇中教授担任东南大学常州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游效曾教授担任南京大学常州高新技术研究院名誉院长。 2007年,科教城成立项目总数达133项,其中开发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32个,重大产业化项目2项,成果转化最大单笔转让费达1000万元以上的有三项,带动科技投入7.36亿元,预计项目产业化后年新增销售34.76亿元。中科院常州中心的11家分中心与企业签约实施项目42个,项目总投资6.5亿元,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预计达产后可实现收入31.2亿元。南京大学在常合作研发项目36项,总投资约870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3.2亿元。2007年,园区技术产权交易中心促成成果转化和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等合作签约项目102项,合同金额达10117万元。 创业创新的故事还在这一片热土上继续。规划中的科教城三期——国际科技创新园区,将先行启动建设国际化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基地(江苏新西伯利亚高科技合作中心)。5年后,这里将建成国际产学研合作特别是中俄经济科技合作的示范基地。 庄三舵 吴波 胡越 |
||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