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心亭成了社区“大戏台” |
发布日期:2008-12-02 |
城市的居住格局客观上阻隔了邻里的交往;个人生活的私密性妨碍了邻里的交流;工作与生活的快节奏减少了邻里沟通的机会……事实上,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淡漠,更激发了人们内心渴求交流的愿望。由市文明办牵头举办的常州首届“邻里节”活动,正如一次破冰之旅,渐渐消融着“对门不相识”的陌生,建立起现代社区的邻里情。本报从今日开始,将开设“社区故事邻里情”栏目,专题报道在“邻里节”里发生的邻里故事。 上午8点,78岁的薛爱珍与79岁的丈夫李全宝匆匆将买来的菜往家里一放,比平常提早半个小时来到小区的谈心亭。谈心亭有三曲回廊,约20米长,坐落在溧阳市溧城镇昆仑花园社区的人工湖上,紧靠别墅区,周围绿树如茵。此时此刻,亭子里正在表演锡剧《珍珠塔》,10多个老年艺术爱好者说拉弹唱,亭子走廊两边的长椅上坐满了听众。 正在演唱的是社区居民闵于昌。今年60岁的闵于昌是谈心亭的“明星”人物。2年前,他将自己的工程建筑公司全部交给儿子打理,自个儿回家享清福了。闵于昌从小就爱听戏,去年索性报了老年大学的戏曲班学唱戏,京剧、越剧、锡剧,样样全来。今年,他又与小区里的票友和同学组建了一个戏曲俱乐部,有拉二胡的,有弹琵琶的,有击鼓配乐的,大家轮番演唱,隔三岔五就会在谈心亭里唱上半天。谈心亭里从不缺观众,最多时亭子里有200多位老人,长椅上坐不下,很多人就从自己家里带来小板凳。今年9月21日,社区为92岁的徐孚生、88岁的江旋琴夫妇庆祝钻石婚,戏曲俱乐部成员为他们演唱了越剧《五女拜寿》等地方戏30多曲。 一曲唱罢,闵于昌到自己家、亭子旁的别墅里取来茶水,招待大伙。约摸10点半,薛爱珍与其他一些婆婆起身回家做饭,李全宝继续在亭子里听戏,一边与街坊邻里闲聊。李全宝的儿女都在外地工作,家里只有两个老人。除了上午,李全宝夫妇每天吃过午饭,睡个午觉,到下午3点钟左右又会来到亭子里。年过七旬的陈敖富、尤亚光、高德胜等都是谈心亭的常客,也是小区的义务巡逻员和保洁员。陈敖富与李全宝等大老爷们每天都要聚在一起谈天说地,从时事政治到历史典故,无话不谈。 “老人退休后因为社会活动少了,儿女又忙,心里难免产生孤独感,谈心胜于吃药,有了这座谈心亭,小区里300多名60岁以上的老人每天都会在这里进进出出,聊天、听戏,我们还经常组织中、小学生为老人们进行拉丁舞、器乐等才艺表演,很热闹。要是哪个老伙伴有两天没来了,大家就要惦记着打个电话问长问短。”社区主任虞慧敏乐呵呵地说。 谢韵 文摄 |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