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上海浦东区、苏州、无锡文明创建经验简介
发布日期:2007-06-11

()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

---全国文明城区浦东区开展大型公益活动印象

 

近年来,浦东区开展了“与文明同行、做可爱的上海人”、“垃圾不落地、浦东更美丽”、“迎特奥、讲文明、树新风”等一系列大型公益活动。这些大公益活动的成功举办,有效地促进了市民文明素质的提高、城区文明程度的提高,使浦东区无愧于全国文明城区这一荣誉称号。他们的做法是:

一、加强宣传教育,以理念感召人。充分发挥媒体宣传和公众信息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推进作用、导向作用和传播作用,教育、引导市民群众知荣辱、明是非、善恶、分美丑。一方面制作公益广告,加强环境宣传。制作成百上千的公交灯箱大型广告、小区灯箱广告、公交车身广告、迎风旗、海报、宣传折页,在浦东任何一个角落,都会看到文明言行的公益宣传广告。另一方面利用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在<浦东周报>每月一次专版,每周进行动态宣传,在电台请市民直接参与专题讨论,在全区形成浓郁的宣传氛围。

二、提供实践平台,以行动塑造人。市民文明行为的养成,关键是强化实践,规定每月21日为“垃圾不落地”集中行动日,分重点人群、重点区域逐步深化实践示范区域创建,以点带面,深化活动。加大执法力度,强化市民文明行路意识,以大型广场活动为载体,引导市民文明行为养成。

三、开展主题活动,以氛围感染人。区文明办会同相关委办局,针对不同群体,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进一步扩大活动覆盖面和辐射面,吸引更多市民参与。一是在全区28万中小学生中开展“四个一”主题教育活动(一次主题班队会、一次宣传活动、一次实践活动、一次主题作文活动),小手拉大手,将教育活动延伸到家庭、社区、社会。二是在郊区外来建设中开展“四个一”(一次宣传教育、一支志愿者队伍、一批先进典型、一个示范区域)活动。外来建设者已经超本地居民,这项活动使得文明行动全覆盖。

四、树立宣传典型,以先进感召人。首先机关干部、文明单位员工带头回垂范,开展“文明在脚下”、“文明在手中”主题实践活动;其次选取典型事例,广泛宣传。比如浦东界龙村“绿化换文明”行动,村民通过在“垃圾不落地”倡议书上签字承诺可获得村委赠送的君子兰一盆。抓住这样的创新做法广为宣传,让身边人身边事感召更多人。

 

()古典园林城市的现代文明风采

---苏州文明行动计划概述

一座东方水城让世界读了2500年,一个现代工业园用10年时间磨砺出超越传统的利剑。她用古典园林的精巧,布局出现代经济的版图;她用双面刺绣的绝活,实现了东方与西方的对接。她是如何城乡统筹、同步发展,实现全国首创的文明城市群呢?

《苏州市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行动计划》中的十大工程给出答案,这十大工程包括:一是城市精神塑造工程。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积极培养昂扬向上的时代观念,着力形成积极奋进的精神风貌。二是文明素养培育工程。广泛开展“知荣辱、树新风———做可爱的苏州人”大讨论活动,深入进行公共礼仪宣传教育,积极倡导社会关爱风尚,提升市民科学素养,培育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是发展能力提升工程。注重社会公共教育,推进全民终身教育,提高党政干部能力素质,提高全社会职业能力。发挥好新闻媒体作用,着力形成健康向上的舆论导向。四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工程。加强目标管理。明确责任单位,每年度对重点工作进行任务分解,采取签订目标责任书等形式,保证各项工作得到落实。 五是新苏州人融合工程。 加强对外来人口的教育和外来人口的职业培训,改善外来人口就业、创业环境,加强外来人口居住地的管理和服务。以良好的社区软环境吸引人、教育人、培养人。 六是优美环境育人工程。形成城乡一体化管理模式,完善环境法规、规章建设,加大公益广告的规划和建设,加强城市景观建设,提升城市品位。  七是先进文化服务工程。有重点地建设一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构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大力实施精品战略,提升优秀文化的传播活力。优化文化环境,繁荣群众文化。  八是文明创建示范工程。加大各类文明创建力度,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围绕道德风尚、公共秩序、市容市貌、社会服务、文化生活、基础设施等方面,2006年修订完成《苏州市文明城市指标体系与考核细则》。确保2008年苏州各项指标都达到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要求,力争入第二批全国文明城市行列。 九是社会诚信建设工程 营造社会诚信氛围,建立和完善企业、个人信用系统。从与群众生活最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出发,开展诚信创建活动,把诚信建设融入到新风杯竞赛活动、行风评议活动等一系列创建活动中。十是城乡文明一体化工程。大力推进现代农民素质教育,引导农民树立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观念和文明意识;大力美化村容村貌,积极倡导文明的乡风民俗。建立健全以城带乡、城乡共建机制,组织好区域共建、工农共建、村企共建、村校共建和军民共建等活动,推动城乡文明共建工作。

《行动计划》希望藉此使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家喻户晓,“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人心,现代文明市民观念得到广大市民的推崇,市民行为中的陋习和公共场所中不文明现象明显改观,市民的思想道德境界、科学文化素养、法律法规意识、身心健康水平和发展能力显著提高,在全省、全国率先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色的市民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社会整体发展水平、文明程度领先国内,基本接近中等发达国家城市水平。 

 

() 尚德务实,和谐奋进

---无锡文明城市创建经验介绍

无锡市于199920022005年连续三届蝉联“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他们的创建经验对我市更有启迪意义。

一、抓住重点难点,扎实推进文明城市创建。2006年,下发《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重点工作安排》,提出了健全完善创建长效机制、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平安无锡创建、抓好未成年人教育等六大项重点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分阶段强势推进。在市区54条主要道路推行“路长制”市容环境秩序路段化综合监管,加强城市管理,改善市容市貌;进一步开展“不闯红灯不越线”深化文明交通行动,改善交通秩序。充分发挥市民道德巡访团的作用,针对环境整治、网吧监管、“窗口”服务等加强明查暗访,切实整改薄弱环节,促进创建成果的巩固和提高。

二、实施“尚德”工程,着眼提升市民文明素质。着重抓好以“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为主题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十个一”活动,在全市迅速掀起学习、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热潮。举办“我身边的陋习”公众评点活动,评出了乱穿马路闯红灯、垃圾乱扔不入箱等十大陋习;开展了“文明与旅游同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等。同时,以“弘扬城市精神、养成文明行为、培育诚信意识、普及礼仪知识”为主要内容,在全市大力实施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尚德工程”。

三是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不断完善拓展志愿者服务。依托无锡市志愿者活动电子信息系统,不断壮大注册志愿者队伍,市委书记、市长等主要领导率先加入注册志愿者行列,目前,全市已初步构建起以劳务奉献、智力服务、应急援助“三大类型”,总会及直属团队、分会、基层团队、各类服务基地“四级网络”为特色的新型志愿者活动体系,并实现了注册志愿者属地化管理。每年组织“志愿者活动月”活动,积极参与吴文化节、太博会等大型社会服务活动。全市已形成了“文明之春”文化集市、“帮困助弱万人行”、“拥抱孤儿过新年”等一批具有巨大社会效应的活动品牌,建立了120多个文明交通道德实践基地,并树立了“志愿者爱心车队”等先进典型。

四、构筑育人体系,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推进学校、家庭、社区、实践、阵地、环境、队伍等七大育人工程,不断完善学校、家庭、社区、社会“四位一体”教育体系。学校德育不断加强,江苏省无锡学生综合社会实践基地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外活动示范基地,连续2年成功承办江苏省“走进绿色,走近科学”优秀中学生夏令营。坚持疏堵并举、建设优先,创新深化“青少年网络文明行”活动, “社区青少年绿色上网活动中心”建设工程自2005年全面启动以来,基本覆盖了城区中心社区和乡镇(街道),2008年将力争实现在全市177个社区和86个乡镇(街道)的全面覆盖。

五、夯实创建基础,规范推进各类基础创建。制定了《关于加强全市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规范管理的意见》和系列创建创建活动管理办法,对各类基础创建活动实行全程动态管理,全面实行申报公示制,打破荣誉称号终身制,建立健全各类基础创建的参创备案、日常管理、中期考评等制度,进一步理顺了关系,规范了管理。组织开展文明城区创评活动,继续深化文明社区、文明楼院、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通过“星级文明社区”、“五好文明家庭”创评和“百场电影进社区(千场电影城乡行)”、“欢乐邻居节”、广场文化活动等丰富有益的群众文化活动,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和育人功能。以诚信建设为重点推进行业创建,通信、司法、药监、国检、旅游、家装等行业相继成立“诚信联盟”,开展“共铸诚信”活动。评选“优质服务品牌”,抓好“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示范店创建,深入开展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活动。推进现代农民教育培训工程,开展创建“文明工业园区、文明商贸街区、文明新村小区、文明文化标志区域”和普及“家庭学习中心户”的农村“四区一普及”活动,深化文明村镇创建。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