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创建文明城市经验介绍 |
发布日期:2007-10-25 |
保持争创态势 再攀文明高峰 ---厦门市创建文明城市经验 一、“三大机制”建立创建网络。一是领导挂帅机制。把创建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成立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指挥部,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总指挥和第一副总指挥,下设6个工作组,组织协调全市创建工作。各区相应成立创建指挥部和工作组。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亲自挂帅,靠前指挥,层层签订责任状,逐级落实工作任务。市、区和部门、基层单位三级领导区分责任,逐级建立问责追究制度。部门之间形成相互衔接、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把创建效果作为考核、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对创建工作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在评先评优中优先考虑,并予以重奖,形成有效奖惩机制。二是工作点评机制。为及时解决创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首创点评会制度,及时对工作情况进行点评。党政“一把手”会前带队深入基层明察暗访,针对城市管理、环境卫生、食品卫生、交通管理、文化市场管理中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查找薄弱环节。点评不讲成绩,只说问题。同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人士、市容考评监督员、新闻媒体参加点评会,帮助“揭短亮丑”,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查找问题,共商解决办法。各区、各部门也相应建立点评机制,坚持月点评、周巡查、日督查,有效推进了创建工作顺利开展。创建不止,点评不断,2005年以来,全市已召开13次点评会,查找的大小问题超过1000个。三是组织保障机制。建立并形成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市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人大、政协督查指导,群团组织密切配合,新闻媒体引导推进,城乡联动,军警民共建,全社会积极参与的组织工作机制;发挥全国人大赋予我市地方立法权的优势,先后制定出70多部城市管理法规。发挥城市管理执法队伍和市容考评团作用,通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专题视察监督,确保相关法律法规有效落实;市政府全力以赴,拨出专款用于解决城乡环境卫生改造、完善道路设施、加大交通管理以及厦门辖区铁路沿线环境整治,各区也加大了资金投入,保证创建工作顺利开展。 二、“三项工程”提升文明素质。一是素质工程。开辟电视、报纸专栏,深入开展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荣辱观教育“六进”活动等,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开展思想道德宣传,努力营造崇尚文明的良好氛围。结合“学雷锋”纪念日和“公民道德宣传日”,广泛开展“诚实守信”、“道德新风进万家”等主题活动,不断提升市民和社会的道德素养。重视未成年人素质教育,着重抓好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建设,建成一批未成年人实践基地和社区“绿色网吧”、“爱心网校”;依托来厦务工人员培训中心和各社区为“新市民”开展道德规范、文明礼仪知识和法律法规等“入市”教育,着力提高重点人群的文明素质。二是自治工程。为激发群众的主体意识,一方面广泛发动,印发各种宣传资料600多万份,发布公益广告近万个。大中专院校学生组成200多支创建文明城市宣传队,百名离退休老干部成立文明宣讲团,激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创建热情,市民对创建活动的知晓率达100%,支持率超过95%。另一方面,强化人人参与,开展“人人出份力,共创文明城”、“创建文明城市你我同行’’等大型活动。成立文明督导员、社会监督员、市容卫生考评员、文明行业考评员等群众管理队伍,深入行业窗口、大街小巷,全面督查卫生死角、“牛皮癣”、“黑网吧”和不合格饮食店等,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在“洁净家园”活动中,数十万机关干部、市民群众、村民、大中专学生、驻厦部队官兵自带I具,参加双休日义务劳动,人人参与创建、支持创建。在平安厦门建设中,全市建立各类群防群治组织近8000支约10万人,在维护社会治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再一方面,注重典型引路,开展评选表彰“十大感动人物”、“十佳爱民警察”等活动,培育宣传了一批先进典型,营造见贤思齐良好风气。三是爱心工程。以“扶贫济困,情暖厦门"为主题,着力营造爱心氛围。启动“青春人贴心服务活动”,推出“文明服务超市”,开展“阳光工程”、“心手相连”等志愿服务活动,切实帮助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广泛开展“万人献爱心”、“慈善一日捐”等活动,常年坚持,形成制度,已募集资金7019.03万元,连续8年实现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连续两次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荣誉称号。着力打造爱心队伍,各行各业涌现出了“爱心妈妈”、“爱心助老组”、“高考爱心车队”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各社区组建了236支“五老”爱心志愿队,参加“大手拉小手”爱心帮扶的志愿队员达1.1万人。 三、“三项工作”破解创建工作难题。一是基础创建。在社区,广泛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交通、环保、涉台教育“七进社区”活动,涌现出“全国文明社区示范点”吕岭社区、“全国百家学习型社区”金尚社区、内厝社区,“全国文化先进社区”育秀社区等一批示范社区。在农村,首创“金包银”模式,广泛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移风易俗,废除陋习。其中翔安区新圩镇马塘村、翔安区大嶝镇等被命名为“全国文明村镇”。在行业,深入推进优质规范服务,全市共有21个行业在全省创建文明行业竞赛中进入前三名。政务工作推行“一站式服务,一个窗口对外”的审批方式,重大项目实现就地审批。56个职能部门的审批事项从原来的1177项减到422项。建立市民旁听制度,开设“市长专线”、开通政府网站,在2006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排名中,该市位列第九,其中“互动交流”排名第二。军地双方积极开展联动共建活动,为该市获得“双拥模范城”五连冠奠定了厚实基础。二是重点整治。坚持日常管理与专项整治相结合,针对突出问题,开展四个专项整治。抓源头整治“牛皮癣”,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公安局、市综治办联合发布通告,严厉打击伪造、买卖假文凭、假证件、假印章违法犯罪活动;抓执法净化文化市场,发布《关于开展严厉查处无证照经营“网吧”、“影吧”、电子游戏机室和批发、零售、出租非法出版物的违法活动的通告》,组成联合执法队伍,整治无证经营“两吧一室”,打击黄色、非法出版物·;抓整顿治理交通“五乱”,成立交通问题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抓路面管控、抓执法投入、抓施工管理、抓文明执勤、抓宣传造势,治理乱停车等交通“五乱”现象;抓活动消灭卫生死角,启动“洁家园”全民大行动,广泛开展铁路沿线、公路沿线、城乡结合部、农村环境卫生大整治行动,并公布卫生死角举报热线,对举报者给予奖励,环境卫生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三是难点突破。为切实解决关系民生的难点问题,市里在破解交通、就学、住房、医疗四个方面狠下功夫。全面启动交通改善工程,新建翔安海底隧道、杏林大桥、集美大桥三大出岛通道,加快建设成功大道、环岛干道、环东海域滨海大道等城市主干道,构建岛内东西南北田字型快速立体干道,大力发展BRT快速公交,不断提升交通管理智能化水平。取消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借读费,今明两年,将在新城区和外来人员特别是外来工集中的地方,新建、扩建、改建40所公办中小学,新增4.5万个学位,使外来工子女都能上好学。在全国率先出台“全民医保”,无收入来源的城镇老年居民、未成年人、低保人员、残疾人员同样享受医疗保险。同时,开设惠民药房,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在全国首创“社会保障性住房”,目前,厦门共有在建和计划建设的社会保障性住房项目15个,总建筑面积达344·万平方米,约4.1万套,较好地解决了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 |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