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常州把“文明因子”撒向乡间田头
发布日期:2010-04-20

常州把“文明因子”撒向乡间田头

    “问问国贤吧!”这是常州新北区西夏墅镇的乡亲碰上难事纠纷时,常会说起的话。朱国贤,镇上小有名气的“政策通”、“法律通”,也是一名普通志愿者,许多村民一有困惑首先就想到他。

    在常州农村,活跃着数以万计像朱国贤这样的志愿者,他们默默地将“文明因子”撒向乡间田头,提升着乡村文明指数和百姓幸福指数。

    从星星点点到星罗棋布

    新北区薛家镇因征地拆迁住进顺园安置小区的39位村民,2005年10月自发成立了一支“维护家园”志愿者队伍,每天对小区车辆停放、环境卫生、治安防范等进行监督和管理。一段时间下来,他们赢得了小区1400多户村民信任,志愿者的队伍也随之扩大。新北区有关部门因势利导,2006年3 月,全省首家规范化农村志愿者服务站——薛家镇顺园志愿者服务站成立。

    用志愿服务来拓展农村和农民的“精神小康”内涵。常州去年向全市农村推广薛家镇做法,建起遍布全市37个乡镇的农村志愿者服务站。服务站要求做到“六个有”:有服务场地、服务项目、服务队伍、管理制度、活动档案、统一标识。每个站都开通热线电话并在村头公示,“让志愿服务走得进、走得深,经常进”。

    将城市志愿服务资源转向农村

    2009年4月7日,常州媒体上刊出一则公告——在全市范围内公开招募有专业特长的人加入农村志愿服务队。招募活动得到热烈响应。张丽娟是江西人,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当她听说这一活动后,立即报名参加。她说:“我尽自己的所能为社会做一点有意义的事,很充实。”

    市志愿者总会对现有资源梳理整合,分别成立帮困扶贫、科普、环保、法制、文化、卫生等6支具有一定专业性的志愿服务队伍。去年5月15日,常州对农村志愿服务队及农村志愿服务站负责人进行培训后,“专业服务进农村”、“扶弱助残进农村”等志愿服务四大主题活动全面展开。

    “文明”清泉流淌于乡间田头

    “服务首先要注重需求,不搞大呼隆,而是点对点。”不到一年,志愿者提供的服务时间达10万多小时,有人把他们称为“五大员”:时事政策宣传员、民间矛盾纠纷调解员、扶弱助困服务员、留守儿童义务辅导员和农民科技致富指导员。

    针对农民需要科技致富信息和技术,志愿者当起指导员。溧阳市戴埠镇科技致富志愿者小组,为大棚西瓜种植户、新品油桃种植户上门进行技术指导 10余次,使得亩产提高近15%,让谈家、高桥、河西等村10多家种植户尝到了科技致富的甜头。在武进高新区,农村志愿者服务站根据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的特点,开通了“12351”法律援助热线,又专门成立农民工服务站,去年一年,仅为农民工提供创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就达5300多人次。

    农村志愿服务甚至还得到了外企员工的积极参与。日资常州电装燃油喷射系统有限公司,有200多名青年志愿者加盟。韩资现代液压,今年有百位员工加入到志愿服务行列。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