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惠及百姓:心灵家园 | ||
发布日期:2008-08-11 | ||
“社区里的文化室宽敞明亮,借书看报真方便;出门不远就有绿树环抱的健身场,和老伙伴们一起散步、健身就是一个乐;天气好的时候,和老伴去博物馆转转,学到东西不说,还完全免费。”家住锦绣东苑的退休教师王老伯这样描述他多姿多彩的晚年生活。 越来越多的龙城市民发现,一批批充满地域文化和时代特色的优质文化资源悄然出现在身边。在这一过程中,决策者的思路如此清晰——通过不断完善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发展成果共享;从保障和提升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出发,丰富社会文体生活,推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逐步攀升。 15分钟文化圈 去年以来,我市用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超过了“十五”期间的总和,相继建成常州博物馆新馆、常州书画院新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天宁宝塔等重点文化项目。今年4月,市图书馆、博物馆、刘海粟美术馆、常州画院、瞿秋白纪念馆、张太雷纪念馆、吴青霞艺术院、洪亮吉纪念馆、吕思勉故居又相继免费开放。短短数月,常州博物馆共接待观众59800人次,常州图书馆共新办借阅证8500余张,公共文化设施真正成为市民的文化乐园。 无论你身处城区何地,出门步行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伸手可及。令人更加欣喜的是,包括青果巷、前后北岸等一批历史文化街区的修缮已经启动,各级文化馆、健身运动场地的维修整新工作也已提上议事日程,到2010年,我市还将修缮开放8处名人故居、新建200片羽毛球场地…… 群艺之花更艳丽 通过对文化宫大成殿、市老干部活动中心改造,戏曲会馆和金秋书场在成为专业剧团、演员、戏曲艺术家献艺的崭新舞台之余,又成为了广大票友、戏曲爱好者演出、交流和联谊的平台。开馆以来,戏曲会馆和金秋书场分别举办演出150场和180多场次,成为戏迷娱乐的家园。 “文艺百花艳社区、先进文化润万家”群众文化系列活动每年向社区推荐100名文艺辅导员、表彰100个特色团队、组织100场广场展演,深受群众欢迎。今年以来,市文化馆已组织“阵地天天演、广场周周演、基层流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演”活动400多场,让更多的人共享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成果,充分满足群众文化休闲娱乐需要。作为江苏省数字电影进社区活动的两个试点城市之一,我市在五区选定10个数字电影广场放映点,并于6月18日举行了启动仪式。 文化下乡显魅力 由相关影院负责,确保每个行政村和社区每月免费放一场电影;由锡剧团安排,每年给每个镇巡回献演8场大戏;由图书馆落实,在农村尤其是偏远乡村建立农村图书流动服务点或农家书屋,确保每个服务点的藏书量200册以上,农家书屋2000册以上,每季度流转一次新书……5年中,溧阳市的“文化三送”活动几乎走遍了每个镇村,村干部动情地说,“‘文化三送’真是送到了农民的心坎上!”据统计,上半年我市已送戏下乡80场,电影下乡更是多达5000场。 除了“送下去”,我市在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软硬件建设上下足了功夫——与各辖市区政府签订“军令状”,落实辖市区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和责任。在三级文化馆站建设过程中,采取整合资源、发挥综合效益的工作方法,把乡镇文化馆站建设与老年活动中心、科技服务站、职工之家的建设相结合,把村文化室与农家书屋的建设有机结合,既整合了资源,又充分发挥公益性文化设施的功能,解决了乡镇文化设施重复建设的问题。目前,全市38个乡镇文化站已有28个达标,10个不达标乡镇文化站中,5个正在建设中,5个正在置换中,年内将全部完成。 本报记者 杨杰 |
||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