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家门口”的道德春风 |
发布日期:2010-04-29 |
来自“家门口”的道德春风 ——常州市以“道德讲堂”为载体强化公民思想道德建设 2009年以来,江苏省常州市全面把握新形势下道德建设的新趋势、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参与道德实践的新热情、新期许,创新公民道德教育方式,在群众的“家门口”开设“道德讲堂”(以下简称“讲堂”),传播凡人道德故事、展现道德建设成果、彰显道德榜样力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内容春风化雨般走进人们的生活,滋润人们的心灵,净化人们的灵魂。自去年11月至今,“讲堂”已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200余场,受众达37621人次,成为丰富核心价值观教育新内涵的有效平台,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全新载体。 选优一支队伍,让群众信得过 一支群众信得过的宣讲队伍是“讲堂”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该市尤为重视优化宣讲员资源配置,将群众身边的自身素养强、道德修炼好、文化修养高的160余名党员、干部、教师、工人、学生等组成“百人宣讲团”,经过业务培训担纲所在“讲堂”的主讲,他们中既有十年如一日在城市公园义务宣讲的热心市民,有企业的优秀外来员工,也有为同学伙伴进行宣讲的小学生。宣讲员来之群众,源之生活、最知道生活为什么离不开道德的引领,知道群众有怎样的道德需求,知道怎样讲道德的阳光雨露才能润物无声。这些可信、可敬、可学人的欣然加盟,使“讲堂”开讲之时,就讲出你最敬佩的人、道出你最感动的情、亮出你最相信的理、说出你最愿做的事。 契合两种需求,让群众坐得住 为了契合公民道德建设自身的需求和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常州市在“讲堂”布局上力求合理性,在内容甄选上力求丰富性,在目的期许上力求实践性,真正把“讲堂”办到群众的“家门口”、办进群众的心里面。一是用心布局,合理覆盖。“讲堂”先行在该市钟楼区试点,就明确了“个十百千”的组织规范,即形成一套运作机制、搭建十个示范点、组建百人宣讲队伍、筹划千场讲座。从最初的10个示范点,发展到如今的125所,“讲堂”遍布全市的机关、社区、学校、企业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区域,覆盖公务员、社区居民、中小学生、企业工人、新市民等各类人群,在扩大社会知晓度中提升了知名度,在放大知名度中增加了群众参与度。二是结合需要,多样设置。在城市老社区有以荷花池街道机械一社区的“老少讲堂”,在乡镇有西林街道西林村的“六老讲堂”,在学校有北港中心小学的“感恩讲堂”,在企业有常州霍克展示器材有限公司的“敬业讲堂”等等。这些不同类型的“讲堂”,充分考虑了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因而极具生命力。三贴近实际,精选主体。“讲堂”人物的主体有道德模范、有身边好人、有社区主任、有企业职工、有外来务工人员等,类型遍及多个行业多种领域。这些先进人物及其先进事迹,因类别而有侧重地出现在不同的“讲堂”,因此更加贴近群众的实际生活,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易引起受众在情感上的共鸣。 完成三个转变,让群众学得到 “讲堂”开办伊始,常州市就充分汲取群众中的智慧和力量,通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自我教育和大众化方式,让群众听得进、学得到。一是在对象的转变上实现“主人回归”。每个群众既是“讲堂”的受众,更是“讲堂”的主人;既可以展示自身的道德智慧,也可以赞美身边的道德榜样;既可以是道德楷模讲,也可以是知错就改的人说。开门讲授、平等交流的特点,使“讲堂”很快被群众欣然接受并乐意参加,成为他们接受道德熏陶、展示道德智慧、感受道德力量的第一课堂。二是在模式的转变上实现“多样转身”。突破了传统讲堂囿于曲高和寡权威式、僵硬灌输说教式、你讲我听单向式等模式,采取了新式讲堂具有的“道德沙龙”互动式、“道德走秀”展示式、“道德PK”论辩式等分享样式,体现了“我的讲堂我做主”的民主性和大众化特征。三是在内容的转变上实现“返璞归真”。“讲堂”所讲的可以是先进人物的无疆大爱,更多是身边人的凡人善举,这些身边的新鲜事物、崭新风尚、感人故事,讲起来原汁原味、听起来倍感亲切,因此,可信、可敬、可学、可为。正如许多“讲堂粉丝”所说:“是‘讲堂’,让我们感受到一滴水珠是怎样折射太阳光辉的,一个凡人是怎样闪现伟人情操的。” |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