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文明多部门会诊 协力清除历史遗留难点 |
发布日期:2011-05-13 |
支离破碎的石块、瓦片、玻璃、家具,酸腐发臭的瓜皮果壳、破旧衣鞋……过去3年多,戚大街54号东面一块1700多平方米的空地,因为种种原因无人管理,就被这么层层叠叠地堆成了一座一人多高、绵延百米的垃圾场。十几天前,霸占这片空地多年的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终于被清理出局。面对恢复平整的地面和重新洁净起来的空气,在此地修车多年的杨师傅长吁着气说:“这下终于惬意了!” 戚大街最碍眼的“牛皮癣”,引来多部门“会诊” 戚大街54号东面的这块地有1700多平方米,临街,周围有老民房、在建小区、实验小学和商铺,一直是相关部门和街道最最头痛的一块“市容牛皮癣”。一提“54号”,戚墅堰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陈尧整张脸都揪了起来:“谁愿意自家大门面对垃圾?但对这个历史遗留问题,整改也确实有困难。” 戚大街54号原本是一片房屋,建有民房、银行、制药厂,2008年为了配合城际铁路绿化工程而被拆迁。因为涉及土地权属问题,拆迁后的空地上一直堆放着建筑垃圾和铁路施工挖出的大量土方。“时间一长,谁都觉得它就是个垃圾场了。有不少居民反映,半夜还有别处的渣土车来倾倒建筑垃圾。”陈尧说,“但有的居民一面埋怨,一面为了图方便,自己也偷偷把生活垃圾往里丢。一到夏天,这儿的气味难以忍受。” 最近一段时间,戚墅堰区创建文明城市指挥部将工作重点转向解决“历史遗留的市容市貌难点”,戚大街54号这块“市容牛皮癣”成了必须拔除的焦点顽症。经过多次协商,铁建处同意转移垃圾,并对该地区重新规划建设。4月20日,指挥部几位领导和区建设局、城管局、规划局、戚街道相关负责人一起到现场实地查看,并立即召开了专题协调会议。第二天,堆积如山的垃圾就被全部清理干净。 居民们一直想要的小广场、停车场、绿化带,月底就将建成 腾空后的1700多平方米用来做什么?居民们向街道提了各种各样的想法,有人建议造个健身活动场所,有人想多些绿化,还有人想有个晾晒场。戚墅堰街道和区建设局综合这些意见,请来常州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的专家,按照“方便生活、美化环境、健全功能”的原则,为这块空地量身打造了一个改造方案。按照方案,这1700平方米将被分为三块: 第一块改造成小广场。戚大街社区居委会一直没有可供居民文化休闲的活动场所,戚大桥改造后,原来桥下唯一可供居民活动的小片场地也将失去。新规划的小广场有700平方米左右,居民们一直想要的跳舞、练拳、联欢场地,这下可以实现了。 第二块建成停车场。戚大街目前没有停车场,道路又比较窄,每到戚墅堰实验小学上下学时间,前来接送学生的车辆都只得在路边乱停放,常被贴单,又容易造成拥堵。员工较多的国美电器也即将入驻该地区,没有泊位的问题到时会更突出。规划中的停车场面积虽然受到地形影响面积有限,也仍将极大缓解停车难的问题。 第三块以恢复绿化和道板为主。记者在现场看到,空地最东边是一条比较狭窄的区域,最窄处大约只有5米宽度。而因为先前的不合理设计,盲道也被花台和电线杆拦腰截断。在新的规划方案中,这一区域的地面设施将全部进行重建。 戚墅堰区城建局副局长皮奇志表示,戚大街54号的整改修建工程总投资约40万元,本月中旬就将动工,预计到月底,周边居民就能享受到新设施带来的美好环境和便利生活。 |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