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各人“自扫门前雪” 还管“他人瓦上霜”
发布日期:2011-05-13

  前段时间,太阳一露脸,青龙苑居民晾晒的棉被纷纷跃居灌木丛上、树梢头,占据栏杆、围墙,高高低低、五彩缤纷。而现在,即便艳阳高照,你再难见到这种景象了。

  作为常州最大的拆迁安置小区,青龙苑目前有3850户居民,其中外来人口居多,卫生、秩序、治安情况复杂。物业管理要达到较高水平,谈何容易?

  自治模式好处多

  虽有征地补贴,但新市民仍需要就业机会,免得“坐吃山空”。青龙苑物业决定优先聘用新市民,物管、保安、保洁人员几乎都是小区居民。社区公共服务站副站长朱明波说,这样的“自治模式”好处多。一来,大家从前都是乡里乡亲的,居民容易有信任感;二来,物管人员对小区更有责任心,工作更上劲;此外,人熟性情熟,化解矛盾冲突也更得心应手。

  不少人在参与物业管理后,心中才对如何爱护家园有了数。他们以身作则,看见有人乱扔垃圾,还主动上前捡起。做错事的居民脸上红红的,下次记着再不犯规了,这比“说教”有用得多。

  4月份,青龙苑开展车库开店集中整治,首先就拿物管人员“开刀”。保安队员老徐自己店的招牌也要拆,一开始想不通,但还是顾全大局,配合着把招牌拆了。

  带头作用起得好,问题迎刃而解。近来,物业从楼道、夹弄中清运出200余车、300多吨破旧家具;小区门口的不锈钢加工店,不卫生的小吃店也逐渐关闭,青龙苑的环境一天好过一天。看来,各人“自扫门前雪”后,再管“他人瓦上霜”,效果确实不错。

  “建全市一流的小区”

  外部环境在整治,内部管理也要调整。“建全市一流的小区”一直是青龙苑物业的目标。管理水平要提振,物管队伍首先要过硬。青龙苑在制度建设上花大力气。管理、队伍建设逐渐向市场化运作模式靠拢。物业后勤、治安保卫、维修、保洁四大部明确了工作要求,制定了详细的管理办法,还发动志愿者队伍评分,将考核结果直接和工作人员工资挂钩。

  四处“取经”,再结合小区实际应用。去年,青龙苑物业邀请常州消防支队竹林路中队对小区物业人员进行消防培训;今年3月份,物业将提升物管水平会议开到了彩虹城社区现场;4月份,从街道组织的社区工作培训会议上,又学到了处理小区养狗问题的经验……

  小区搭台文明唱戏

  “小区要文明,关键是居民意识要转变。18000多人,每人少吐一口痰,少扔一块果皮,都是很大的进步”,青龙苑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姚国良如是说。

  青龙苑物业决定从思想上“动手”。今年4月份,青龙苑首届社区邻里节开幕,吸引了不少新市民。自编自演的剧目《腊梅花开》、《武锡逛青竹》……融入了文明居住的主题,居民看得入了迷。平日每周二,吴祥产组织的“戏曲大家唱”定时在活动中心热闹开场。除了常唱的《珍珠塔》等老曲目,文艺骨干还把社区文明的小段子编入《济公新唱》。“旧瓶装新酒”,文明居住的观念在居民脑海里渐渐扎根。

  正月十五龙灯节,为了舞出水平,小区请了遥观龙灯队做技术指导。每天上午,农民腰鼓队、书画社都在活动。一来二去,搓麻将、打扑克的人少了,热心文娱活动的多了。小区还请了老师,教孩子们诵读《弟子规》,让文明之花在小小心灵中扎根。而为困难户募集的7万元慈善基金也正在发挥雪中送炭的作用。

  青龙苑回荡着融融暖意。

  汪舟 张文飞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