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位业主干起保安、保洁、后勤、维修的活 |
发布日期:2011-05-16 |
冯裕海是天宁区青龙街道青龙苑小区的居民,他同时也是小区里的一名保安。近日,他告诉记者,近半年来青龙苑小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今年常州开展文明城市创建以来,小区管理工作改进步伐加快,居民幸福感不断提升。“现在住在这个小区,我们都觉得很舒心。” 小区曾经“脏乱差” 天宁区青龙街道的青龙苑小区是常州最大的拆迁安置小区,现已交付面积约65万平方米,常住人口达到18000人,其中外来人口占到三分之二。长期以来,小区治安管理、环境治理等问题一直困扰着社区管理人员。 据2004年搬入青龙苑小区的吴先生回忆,刚搬进来那会,小区的树上、栏杆上到处晾晒着衣被,楼道里堆满了农具杂物,路面上的垃圾随处可见,更有甚者会把垃圾直接从楼上扔下来。自行车电动车的失窃是常有的事情,小区物管责任心也不强,面对碰到的问题得过且过。 对于形同虚设的保安和保洁人员,业主们都表示了强烈不满。“我们没有安全感,所以更谈不上幸福感了。”吴先生说,小区的安全问题和卫生问题总是让人放心不下,小区管理亟待改进。 自治模式初显成效 去年下半年,青龙苑物业办公室打破了原来的管理模式,组建了由小区居民组成的保安、保洁、后勤、维修队伍,保安和保洁人员共120人,全部是小区业主。新队伍组建后各司其职,小区的面貌逐渐改变:保安全天候不间断巡逻,维护小区秩序,引导车辆规范停放,小区偷盗案件明显减少;保洁员不仅负责小区主要道路的清扫,楼道、车库纷纷划入了个人责任包干区,卫生不再留死角;维修人员在公共设施出现故障时,总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维修,受到了业主的一致称赞。社区居委会姚国良副主任告诉记者,新队伍组建后他们聘请了专业的物业顾问,制定了详细的管理办法、考核规章,并将考核结果和工作人员的工资挂钩。 自治模式运行了一段时间后,小区的面貌大大改善,环境、治安等“老大难”问题一一得到化解,小区管理初见成效。社区公共服务站副站长朱明波介绍:“这样的自治模式好处多,首先,大家原来都是一个村的乡亲,大家彼此都有信任感。其次,物管人员都是小区居民,为大家服务的同时也是为自己服务,工作责任心大大提高。此外,配合物业的工作也由一人延伸到整个家庭。得到了业主们的支持,工作自然就能顺利开展。” 解决了部分业主再就业的大难题 在青龙苑的拆迁安置居民中,很多人都是失地农民,社区管理人员结合实际情况,利用组建新物业队伍的机会,解决了其中部分居民的就业问题。 居民陈琴下岗后每月仅有几百元的收入,如今她是物业队伍里的保洁员,每月工资有1000多元。“我天天在家门口为社区出力,每天把马路扫干净,还能和家门口的人聊聊天,做得蛮开心的。”看到干干净净的小区,陈琴说她自己心里也很舒畅。 原先开小吃店的冯裕海因为拆迁2010年搬进青龙苑,恰逢小区尝试推行“业主自治模式”,他毫不犹豫地报名应聘小区保安,经过专业培训后正式上岗。“现在我每个月能拿1400多元,比以前多了不少。”同时,作为业主的冯裕海对小区治安更是多了一份责任心,他觉得现在维护小区的平安既是为了业主,也是为了自己的小家。“我们保安每天定期在小区里巡逻,管理车辆停放,现在偷车偷东西基本没有了。”据了解,今年开始,青龙派出所关于青龙苑小区的报案率比往年降低了70%,治安状况明显好转。 |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