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寻找身边的“师爱”—来自常州教育一线的报道
发布日期:2011-05-17

  有人说他们是红烛,有人说他们是春蚕,有人说他们是园丁……当人们把溢美之词献给他们时,灯火阑珊处的他们只是淡然一笑。在他们心中,孩子们幸福的笑容,学生们成功的喜悦,才是最重的奖励。为此,他们执着,他们奉献,他们耕耘。他们用高尚的言行、辛勤的汗水、关切的眼神、温暖的微笑诠释了师爱的全部真谛。他们,就是千千万万的常州教师。

 

常州市第一中学袁守义老师

  持正守义  无私奉献

  “只要你们需要,寒假的每一天我都可以为你们做无偿家教。我愿意帮助每一个看重自己未来的人!”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2011年的整个寒假,他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免费为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辅导,给他们讲解作业,答疑解惑。

  他,就是常州市第一中学的袁守义老师。2002年他从淮安市调入常州市一中,从教以来,先后获得“淮安市劳动模范”、“常州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常州市一中首届“模范班主任”、常州市一中首届“减负增效老师”等荣誉称号。

  学生眼中的他亲切和蔼、方法多样、上课有激情,同事夸他待人热忱、观念新颖、方法独特,领导评价他工作认真、勇挑重担、成绩突出……这一切,都源于袁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

  “高中三年,我最感谢的就是班主任袁老师,因为袁老师是真正爱学生的。”这句话道出了很多学生的心声。06届学生小秦比较自由散漫,上学经常迟到,袁老师教育了几次,成效不明显,就每天早晨6:00打电话叫他起床,却从不批评他一句,如此持续了近一个月。一天,小秦找到袁老师,“谢谢您,我保证以后再也不迟到了!”从此,小秦再没迟到。在高考动员会后,他主动走到袁老师面前,饱含热泪地说:“袁老师,我们能拥抱一下吗?”这个情景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作为班主任,袁老师对学生从未有暴风骤雨的训斥,更多的则是春风化雨、无微不至的关爱。在学生眼里,袁老师不仅是良师,更是益友。

  一个优秀教师不仅是“师德的表率”,还应是一个“教学的专家”。袁守义老师身兼班主任、教研组副组长和高三备课组长,工作繁重,却一丝不苟,以至于经常加班到深夜。

  辛勤的付出换来了学生的好评。一位学生说:“袁老师的思维非常敏捷。课堂上飞速流转的粉笔,加上他特有的大嗓门,使得同学们注意力高度集中。看着他那双手一下又一下地挥舞着,就像看到了天空中鸟儿不知疲倦的翅膀。他的手是最美的,正是它托着我们飞翔,飞得更高、更远!” 袁老师的课,早已不仅仅是一堂课,更像是慷慨激昂、全身心投入的演讲,这其中饱含着他对学生无限的热爱。

  袁老师患有糖尿病,两年内体重从140多斤降到110斤,他的学生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06届学生王梦莹说:“每当看到袁老师上课因低血糖而浑身冒汗时,我们感动得只想哭。看着他日趋消瘦的身影,我们都很着急。有这样认真负责的好老师,如果再不认真学习,我们就太对不起他了!”

  2005年至2010年,他连续送走了五届高三。2010年秋,学校为了照顾他,准备让他调整一下身体,但关键时刻,他只休息了半年,2011年春节前夕又中途接班,担任了2011届高三(10)班的班主任和数学教学工作。刚刚接班的袁老师在寒假中顾不上走亲访友,而是充分利用假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状况,并为学生免费辅导。

  瑞士教育家斐斯泰洛齐说:“要想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从教20多年来,袁老师感动着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为了教育,为了学生,他守义如一。

#p#

  

常州市聋哑学校校长吴娟凤

  情系特教  无怨无悔

  她,已经在常州市聋哑学校工作了将近30个寒暑。她带着爱心、耐心、智慧以及自己的青春年华,融入了这个无声的世界,为耳聋学生点燃了希望的火花。她就是常州市道德模范人物、常州市聋哑学校校长吴娟凤。

  1982年,从常州师范毕业后分配到了聋校,年轻的吴娟凤感到很无奈,很彷徨。可是,通过接触交流,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目光感染了她,她下定决心,开始了漫长的特教征程。婚前整整五年,她与学生们同吃同住,成为聋儿们最信赖的大姐姐。

  在常人眼中,教孩子识字说话或许不足挂齿,而在聋校,教孩子发音说话,出乎想象的困难。为了发好一个音,学会一个字,她不知要示范多少遍。耳聋孩子由于生理缺陷,写的文章大多语句不通,词序颠倒,她总是耐心地逐字逐句调整、修改。学生的日记和作文本上,到处可见用红笔批改的痕迹。她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用宽容的心和充满爱的眼睛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挖掘孩子的潜力。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有个叫孙亮的学生,一开始连笔都不会握,在吴老师手把手地反复指导下,居然练就了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毕业后还成为书法协会的会员!

  从一年级到九年级,她循环带班,伴随孩子们成长。她手把手地教孩子们洗衣、叠被、系鞋带;教他们读书识字,懂得做人,学会交往;帮他们打开心结,正视残疾,阳光自信地生活。孩子们与自己的父母呆在一起的时间还没有和她相处的时间长,她成了孩子们最知心的大姐姐。一位家长说:“我有时几乎感到绝望。然而每当看到吴老师对孩子如此和蔼可亲,不厌其烦,我就有了希望。因为我感受到这世上还有人在关心着他们,还有人如此呵护、善待残疾的孩子!”

  因为工作出色,吴娟凤老师获得了“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江苏省特殊教育先进个人”等荣誉。但她没有沾沾自喜,只是感到欣慰:用自己的努力挽救一个聋哑孩子,就是挽救一个家庭!

  三十年来,她每天孜孜不倦地辅导着学生,一遍不会,再来;两遍不行,继续;十遍不行,百遍……学生生病了,她带他们去就诊;缺少学习用品,她主动垫资购买;到了周末,她还常常带孩子们回家,为他们改善伙食。春天,她带孩子们外出郊游,拓宽视野;冬天,学生手上生冻疮了,她亲手给他们织手套……多少个节假日,她陪伴的不是自己的孩子,而是学校里的孩子。她把母爱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她的学生。

  当她走上管理岗位后,仍然深入教学第一线上课,还手把手地指导青年教师。通过“师徒结对”活动,她带出了一个个优秀的特教老师——获得“江苏省模范教师”和“常州十大杰出教师”等荣誉称号的李小燕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个。她与投身于特教事业的同事们一起,用深深的师爱帮助一批又一批折翼的天使破茧成蝶!

  在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她深入市场,反复调研、分析、讨论,通过外聘教师、联合办学等手段开设多元职教课程。长大了的孩子们没有成为社会的负担,李畅、蒋纯艳、李义生等学生凭着在聋校学到的一技之长,成为闪耀在服装工艺、糕点制作、美发等各行各业的自强明星。

  在特教旅程中,她不断探索、改革,主持了多项科研课题并获奖,还撰写论文数十万字。在她的努力下,学校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近年来,学校先后被授予“江苏省文明学校”、“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单位”等称号。

  情系特教三十载,一片丹心为聋儿。特殊教育是一项充满艰辛而又承载光荣的奉献事业。三十年来,有苦也有乐,有欢笑也有泪水。为了常州的特教事业,吴娟凤无怨无悔,不懈耕耘。

#p#

 

常州市第二中学吴晓兰老师

  空谷幽兰  鞠躬尽瘁

  2006年,满载着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市劳动模范标兵、局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常州市第二中学的吴晓兰老师离开了她心爱的三尺讲台,光荣退休了。

  可是,还没来得及参加学校举行的退休教师欢送会,她就因股骨头坏死住进了医院。其实,退休前,行走乏力、腰酸背痛早就折磨着她。然而,她总是放不下手头的工作,每天忍痛坚持上课,直到退休了才住院开刀。

  2010年,癌细胞又吞噬掉她三分之二的胃脏。2011年4月19日下午,她突感头痛难忍,经医生诊断,为脑血栓引发的供血不足。谁知,这次疾病竟让刚满花甲之年的吴晓兰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

  遗体告别仪式上,市二中史品南校长哽咽着说:“二中,为失去这样一位优秀教师扼腕痛惜;家庭,为失去这样一位挚爱亲人无限悲痛;学生,为失去这样一位良师益友伤痛不已。她虽离我们而去,但她那种恪尽职守、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那种关爱学生、全心全意投身教育的道德风尚,那种淡泊名利、廉洁自律的高尚情操,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从教36年来,她一直满负荷工作。不仅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还注重培育英才,辅导的学生在省市以及全国数学竞赛中频频获奖。从她身上,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外辅导,她一丝不苟;钻研业务、改进教法、探索创新、与时俱进,她孜孜不倦。

  吴晓兰老师虽然收入不高,却经常主动为他人慷慨解囊。家人清理遗物时,发现她去世前一个月,2011年3月21日,又悄悄地去红十字会捐献了一千元,为灾区伸出援助之手。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有一位毕业生谈到她,满怀深情地说:“吴老师是我的初中班主任,教我们数学。她非常认真,我崇敬她!”她用一生心血、一腔挚爱谱写了一首首教书育人之歌,在二中校园里广为传颂。她那深入浅出的课堂设计、柔声细语的知识讲解、耐心细致的错题面批等教学艺术,已经在年轻教师中得到传承。她的教育理念“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发展”,也早已在二中这所千年府学开花结果。

  对学生的挚爱,让吴晓兰老师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教育事业,于小事中见功夫,于细微处尽奉献,直至“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 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的关爱温暖了一颗颗幼小的心灵,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教育,就是用一个高尚的灵魂去催生另一个高尚的灵魂;教育,就是让每一朵“花儿”都能拥有生命中最美丽的绽放。师情义重,大爱无疆。正是这些灵魂的工程师们,用满腔热忱,默默无闻地奉献给每一位学生,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他们用行动引导孩子绘就未来的美好蓝图,用爱心照亮了孩子们前行的道路。

  师爱无疆,人间有情。他们是常州教师群体中的一员,也是这个群体中杰出的代表,正是有千千万万的他们——常州的教师,让孩子们绽放理想的光芒、点燃自信的火焰,给“爱会改变人生”谱写了一页又一页的华彩乐章。(赵卉 李兵 曹奕)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