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用忠诚守护畅通 记武进交通养护工程公司石金良
发布日期:2011-07-07

  他们是一群平凡而可爱的集体,身着标志性的橘红色马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要有公路的地方,就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他们也是一群容易被人遗忘的集体,拿铁锨、舞洋镐,忠诚坚守,义无反顾,只为道路的通畅。

  酷暑中,他们脚踩着发烫的柏油路面,填坑补槽;寒冬里,他们顶严寒、冒风雪,忠诚地履行职责。

  这是养护工人的生活写照,他们用朴实的行动演绎着一个个平凡的故事。

  石金良,就是这支大军中的一员。短寸的头发、憨厚的面庞、务实的话语和略带腼腆的笑容,折射出他奉献、坚贞的内在。

  在此前近20年光阴中,石金良就是这样默默无闻地坚守着……

  ——记武进交通养护工程有限公司员工石金良

  1992年,他从湖北老家来到武进

  石金良是一位典型的武进新市民。今年42岁的他来自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自幼生长在山区的他,家庭条件十分清苦。父母是普普通通的农民,家中有兄妹四人,生活十分拮据。所以,排行老大的石金良,从小就担负着一种特殊的责任。

  石金良从小就乖巧懂事,不管上小学还是初中,一放学回家,就帮父母干农活。石金良的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高考那年,仅差三分,他与重点大学失之交臂。加上并不宽裕的家庭条件,他最终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转而回家务农。

  事实上,对于一个山区孩子来说,能有高中文化已经不易,这也为日后石金良成长为一名养护骨干打下了基础。

  在家务农一年多,石金良想到了外出另谋发展。于是,1992年,在老乡的介绍下,他和同村的一个伙伴踏上了从武昌驶往南京的火车。石金良清晰地记得,那是他第一次坐火车,甚至也是第一次看见火车。坐着那个绿色的带着轰鸣声的庞然大物,他感到异常兴奋。因为,人生的重要旅程可能就在那一刻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在火车上度过了一个漫长的黑夜后,第二天午夜,石金良和同伴抵达南京。由于都是第一次出远门,稚嫩和青涩的两人,甚至不知去哪儿过夜。于是,他们相依着在火车站附近的玄武湖公园坐了一晚。等到天亮,两人才购买了从南京到常州的火车票。

  几经辗转,石金良终于来到武进。他的第一个落脚点是武进公路管理处桥工队,从事湖塘红旗桥的石驳岸工作。对于一个异乡人来说,能找到一份工作不易。所以,石金良倍加珍惜,不仅事事抢在前,而且懂得实干、巧干。

  时任武进公路管理处桥工队队长、后被石金良尊称为“老刘”的刘俊勇回忆说:“当时,整支工程队里,只有他能看懂造桥的图纸。”不仅如此,他的反应和接收能力也比一般工人快,一些机器坏了,他都能琢磨着修理。

  而最让刘俊勇印象深刻的是,石金良在道路养护过程中处理混凝土真空吸水设备的事。

  “那时候,我们为了提高工艺,专门引进了一批先进设备,主要是利用混凝土真空吸水工艺来提高工程质量。”刘俊勇告诉记者,该工艺主要是用流动性比较大的混凝土浇筑入模,然后用真空吸水设备,借助大气压力与真空腔压力差的作用,排出混凝土拌合物中多余的水分和气体。

  但是,使用该工艺有一个缺陷,真空设备中的水箱容易产生各类水泥残渣。如何把水箱清理干净?刘俊勇想到了石金良。

  这是一件既苦又累的活儿,石金良二话没说,应了下来。为了把水箱中的水泥残渣清理干净,石金良每次都卷起衣袖,用手一把把将残渣掏出来。日复一日,石金良的手臂因长时间浸泡在水泥中而得了皮肤病。刘俊勇感慨不已,心想,一定要善待这个湖北来的汉子。

  就这样,石金良在老刘的手下一干就是9年。

#p#

  2003年,他正式受聘为一名养护工人

  2001年,由于种种原因,石金良回到老家,在一个煤矿工作。每天50元,虽然日子过得艰苦,但心里踏实,一家人其乐融融。

  然而,正所谓冥冥之中自有天意。2003年,常州市武进交通养护工程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一政策性的变动,给了很多临时养护工转正的机会。

  “当时,公司正好缺人。石金良为人诚恳、踏实,技术上又有过人之处,我第一时间又想到了他。”昔日的武进公路管理处桥工队队长,如今已是常州市武进交通养护工程有限公司厚余养护分公司经理的刘俊勇说。

  再次来到武进,重新走上岗位,石金良依然干劲十足。清晨,还未繁忙的道路上,就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清扫路面、清理水沟、铲修路肩;黄昏,车来车往的马路上,他还在认真劳作。正因为石金良这种超乎常人的吃苦耐劳和卓有成效的工作成绩,2003年底,他被正式收编进入武进交通养护工程有限公司。

  身份的转变意味着必须承担更多责任。于是,加班加点成了石金良的家常便饭。他甚至还为自己定了一把高质量的道路养护标尺:松铺系数保持在1.27—1.28,修补平整度5毫米以内,目测病害准确率100%。

  事实上,道路养护工作不仅是件苦力活儿,还是件技术活儿。石金良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道路等级也越来越高,路面修补不再是靠一把洋镐、一把铁铲所能完成。“更多要靠现代化的养护机器,比如小型铣刨机、压路机等。”

  而对于这些新玩意儿,石金良原先都没接触过。学习,跟上时代步伐,成了他工作之余最主要的事。他积极参加养护知识培训班,提高理论水平;在实践操作中,虚心向技术员和有经验的同志请教。

  很快,石金良就能熟练驾驭各种新式机械了。同样一个沥青路面坑槽的修补,他带领一个助手能在规定的一半时间内完成,而且修补的路面外观、平整度、压实度、密水性等多个指标均达到公路养护规范的要求。

  石金良的出色成绩引起了公司高层的注意。出于培养他的目的,石金良从厚余分公司被调到了横林分公司。工作环境的改变,丝毫没消磨石金良骨子里的干劲。每当遇到雨雪、洪水等灾害天气,他总是冲在第一线。

  2008年初,一场百年未遇的大雪来袭,石金良所管护的232省道圩墩大桥附近积雪十分严重。接到命令后,1月29日晚,石金良立即组织养护人员,调度车辆,备好铁锹、草垫和融雪盐,负责路段的抢险救灾工作。由于该段道路有近20公里的结冰积雪,严重影响车辆通行,石金良一行人从午夜12点,一直奋战到第二天凌晨6点,终于清除了所有20余处道口及桥梁的积冰积雪,一场漂亮的攻坚战取得圆满胜利。

  2009年,他荣获全国补坑槽机械项目冠军

  “自信、肯苦、技高”,是公司领导给予石金良的一致评价,其精湛的技术也使他成为常武地区赫赫有名的公路养护能手。

  2009年9月,石金良代表常州市公路管理处参加省公路养护操作技能竞赛,一举获得实践操作第一名,并获得了代表江苏省参加首届全国交通运输行业“厦工杯”筑养路机械操作手技能竞赛的机会。

  接到这个使命后,石金良没有因电脑理论考试而退却。由于家里没电脑,他每天早上6点起床后,就去网吧练习做题。后来,他还买了笔记本电脑,白天上班、晚上练习,不懂的地方就问女儿。短短一个月时间,石金良熟练掌握了电脑操作,获得了技能竞赛理论考试满分的优异成绩。

  理论考试这一短腿的拉长,更增强了石金良参加技能操作项目的信心。尽管性格腼腆,但操作中,他丝毫不怯场,驾轻就熟地缝补着坑槽。当修补完毕,裁判过来测量误差时,他自信地说:“我的误差不会超过2毫米。”的确,相比于其他选手1公分左右的误差,石金良修补的坑槽可谓“天衣无缝”。

  最终,石金良以操作总分第一、笔试第一的成绩,荣获首届全国交通运输行业“厦工杯”筑养路机械操作手技能竞赛第一名!

  2009年,石金良又被省交通厅、省总工会、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联合授予“江苏省交通行业技术能手”荣誉称号;2010年被常州市公路管理处授予“公路养护之星”称号。

  如今的石金良已经走上了管理岗位,当起了养护班班长。

  “压力更大,担子更重了。”石金良告诉记者,原先自己什么都抢着做,现在不仅要做好分内事,更多的还要管理好整个团队。“谁家有困难,必须主动靠前;谁思想有疙瘩,得耐心开导,要让每一名工人都体会到家的温暖。”

  在石金良的介绍下,妻子今年也进入了武进交通养护工程有限公司横林分公司,夫唱妇随的生活,给这个四口之家带来了无尽的欢乐。石金良表示,等条件成熟后,他会考虑在武进买房,再把父母从湖北老家接过来,一家老小扎根武进,共享天伦之乐。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