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办简易学校13年 王国书与民工子弟学校的情结
发布日期:2011-08-30

  1998,他为了自己的儿子有书读,办了一所简易学校13年来,城南蓝星学校三易其址,为近万名民工子弟进行了基础教育新学期,这所简易学校被关停,千名学生分流至公办校下一步,他准备办一所幼儿园,为民工子弟进行学前教育

  新闻背景

  今年秋学期,常州市区又关停4所简易学校。根据教育部门的分流方案,近3000名学生转入公办校读书。

  王国书的城南蓝星学校,就是其中关停的一所。这里的近千名农民工子弟,新学期将和城里的孩子,同进一所学校,同享一片蓝天。

  据了解,全市尚有21所简易学校,将于2020年前全部关停。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出现的民工子弟学校,当时被誉为身边的希望小学,到现在的简易学校逐个被关停,这些并没有被纳入体制、办学条件不尽如人意的民工子弟学校,在近20年中,承载了数十万名民工子女的求学梦想。

  试想,如果没有这些民工子弟学校,而城市的教育资源又缺乏足以吸纳所有的民工子女,那么,必然会有更多的留守儿童,或者有更多的民工子女无学可上。

  如今,随着优质公办教育资源的发展,85%的民工子女进入了公办学校,享受义务教育。民工子弟学校也将告别其历史使命,渐次消亡。

  这是中国发达地区城市教育共同经历的一段特殊的历史。当这一页历史即将翻过的时候,我们走进了王国书和他的城南蓝星学校,与他一起追忆这所民工子弟学校的前世今生,也希望,通过描述蓝星学校13年的艰辛历程,记录民工弟女教育的这一段特殊岁月。

  花园汽车站对面的院子,楼房门窗已拆除,地面上零星的残砖碎瓦。

  门口的招牌还在——城南蓝星学校,这曾是一所近千人的简易学校。磕磕碰碰“挺”过了13年,在送走了最后一批学生后,学校今夏关停了。

  10天前,王国书经过花园时,特意去了趟学校。看着空荡荡的校园,无限感慨涌上心头。

  学校是王国书夫妇13年来苦心经营的,这个42岁的壮年男人,白头发很多,“这么多年一直在操心,学校不停地搬家,一时找不到地方,能把人急死;担心出安全事故,要是出了一点点纰漏,怎么向家长交代?”

  现在,烦恼都解脱了,唯一不能割舍的是与民工子弟学校的情结。

  “要不,为了自己的孩子,我们办所学校吧。”

  “来常州打工时,死活没想到会办学校。”到现在,王国书还这么说。

  他是安徽六安人,上世纪90年代初,夫妻俩带着几个月大的儿子来到了常州。王国书在火车站东货场做搬运工,妻子的主要任务是带孩子,偶尔打打零工。

  1998年,儿子该上小学了。那个时候,打工子弟要挤进公办学校,不是件容易事儿。别说几千元的借读费难以承担,即使肯出钱,学校也不愿接纳。

  当时,常州只有两所民工子弟学校,都在九龙一带。尽管连像样的课桌板凳都没有,老师也都是临时的,然而,这样的学校,也成了民工子女的希望小学,两校加起来,有三四百名民工子弟学生。

  王国书的暂住在丽华,孩子去九龙上学太不方便了。而且,他发现身边不少打工者的孩子都不上学,有的都十来岁了,还整天在暂住地附近玩耍,有时看着背书包的学生,孩子也会缠着大人问:“我怎么还不上学呢?”

  “要不,为了自己的孩子,我们也办一所学校吧!”当王国书说出这个念头时,妻子吓了一跳:既没校舍,又没合法手续,怎么办学?

  可王国书不怕,那时,他的六安老乡已在全国各地兴办民工子弟学校,常州的两所,也是六安人办的。所以,他有经验可学。

  经过考察,王国书租下了陈渡村委印刷厂的厂房,6间办公室改造成教室,每间不过30来平米,课桌板凳是从老家定制了运过来的,老师是从人才市场招聘的。

  1998年9月1日,王国书的学校开张了,第一学期就收了100多个学生。

  “条件很简陋,可孩子们还是很开心,到点就过来,不用爸妈催促。”王国书买了两辆电动三轮车,用来接送学生,需接送的还是少数,80%以上的孩子住在学校附近。

  没过多久,陈渡有了民工子弟学校的消息,不胫而走。“老有人往这儿送,到2003年搬迁时,已经有近700名学生了。”

  王国书说,他一直秉承着公益办学的宗旨。学费最初每学期300多元,可还是有贫困生交不起。“看着家长孩子那眼神,不忍心拒绝!”那几年,每年减免的学费在1万元左右,“有个男孩,父母离婚了,跟爷爷生活,老人又是打零工的,不仅免学费,还给他送本子、铅笔等文具。”

  2003年,租住的厂房拆迁,王国书的学校搬到了东岱,2年后辗转到了花园,最后,在这里稳定了4年,学校遭遇停办。

  “每一次搬家,就要脱一层皮,搬家都搬怕了!”

  13年的办学历程,王国书的学校三易校址。“刚稳定有起色了,一纸通知下来,说学校在拆迁范围内。”

  “每一次搬家,就要脱一层皮,搬家都搬怕了!”最焦头烂额的一次搬迁,是在2005年8月从东岱搬到花园,“短短半个月,跟打仗一样!”回忆起那次遭遇,王国书还是无限感慨,“束手无策,整夜失眠。”

  那一年8月15日,王国书接到紧急通知,说学校要拆了,得立即搬。距离开学只有15天,到哪去租房?他一晚没睡,“在床上翻来覆去,实在睡不着,就去了家门口的公园溜达。”

  第二天一大早,王国书就去找房子,看中了花园附近城南小学的老校舍,可是租金太贵,叫价50万。

  “磨了两天,对方不肯松口!后来还是文教局出面协调,最终降到了15万。”时至今日,王国书对于教育部门的支持,还是充满着感激。

  签完协议后,留给王国书的时间只有10天了。“每天60名工人进场,打扫卫生,安装水电、灯具,搬运课桌……”

  校舍解决了,近700名学生怎么安置?这些孩子选择简易校,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就近考虑。可东岱、花园相距4公里,为打消家长的顾虑,王国书当即拍胸脯承诺:“学校负责接送,只要愿意,一个不落!”

  为此,学校新添了6辆校车。9月1日,700名学生坐进了教室,而王国书的免费接送也持续了整个学期。

  三番五次搬迁,想过放弃吗?王国书坚定地摇摇头,多年来,他已经把办学当做一项事业。

  有件事对他触动很大:2005年,教育部门规范民工子弟校,禁止开设初中课程。那一次,王国书的学校涉及100多名在校生,由家长自行安排。“90%的学生都辍学走上社会,只有个别年纪太小的学生,回老家读书。那时就决定,只要有一点办法,就继续办下去。”

  从王国书的简易学校,也走出过优秀学生

  办学前5年,王国书一直如履薄冰,“没有合法手续,就是非法办学。”

  2000年后,伴随民工潮,民工子弟学校纷纷“冒”出来,“巅峰时一度有五六十所。”

  2003年,相关部门开始整治民工子弟学校,钟楼当年关了两所。这也给王国书警示,如果拿不到办学许可证,或许下一个关的就是自己的学校。

  王国书加大投入,不断改善学校条件,在2005年拿到了简易学校办学证。当时在一名负责教学的副校长建议下,学校从“民工子弟学校”改名为“蓝星学校”,这个名字用到至今,直至学校消亡。

  13年来,学校规模日益壮大,关停前有近千名学生。在这所学校里,有人最终融入了这个城市的生活,但王国书见得最多的还是很多学生无奈地离开。

  “流动性特别强,一点都不稳定,很多招呼都不打,一声不吭地走了。”王国书称,每年总有百来名学生流动,最初,有的孩子没来,以为是生病了或临时有事,再打电话,已经跟着父母回了老家或者去了其他城市。现在,学生依旧是走了一拨,又来了一拨,王国书已经习惯了。

  相比公办校,简易学校的教育的确差了一大截,可从王国书的学校里,也能走出优秀的学生。

  今年7月初,一个叫倪娟的泗阳女孩来到了学校,她小学6年一直在蓝星读的,今年高考考上了苏州大学,她说应该让小学老师们知道这一喜讯,大家一起开心。听说学校要关了,小姑娘很难过,说一辈子都不会忘了这个学校。

  这几年来,王国书在努力缩小与公办校的差距,社会方方面面也在扶持他的学校,2007年起,3年级开了电脑课、英语课。

  这个办学13年的校长,接下来想开一所幼儿园

  今年5月下旬,王国书再次接到通知,说因校舍被收购而关停学校。

  这一次让他放心的是,八九百名学生,不花钱进了公办校。“全部无条件转入公办校,我的历史使命也就完成了。”说这话时,王国书有点如释重负。

  20日,钟楼区分流两所简易学校的学生,那一天王国书也接待了几十名家长,都是孩子将成绩单弄丢了,需要他开个证明。“我当时对那些家长说,孩子能到公办校,跟城里的孩子一起上课,真的很不容易。”

  的确,能和城里的孩子共用一张书桌,是外来打工者梦寐以求的。学校关停的消息传出后,有100多位家长不放心预先在新市民汤家学校(尚保留的简易校)报了名。后来,听说孩子能转到公办校后,又匆匆要求退费。

  27日,钟楼区分流的学生到公办校报到。安徽人孔阿龙专门请了一天假,带儿子去了东方小学。他对新学校的直观印象是:“学校很大,教室很多。”他还说,要不是为了孩子读书,说不定就去其他城市打拼了。

  王国书坦承,民工子弟学校达到一定规模后,确实能挣钱。但也应承认,它的存在,曾解决了近万名民工子弟入学难题。不过,现在公办校的大门向这些孩子敞开,他的任务差不多完成了,尽管是那么留恋从前与学生相伴的日子。

  接下来有什么打算?“办幼儿园!”13年的办学经历,王国书俨然是个行家,“我们当年来常州时,孩子都不上幼儿园的,现在可不一样了,年轻的民工父母,都希望孩子从小就接受教育,入园现在又是难题,所以想办一所幼儿园。”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