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冬夜中一盏不灭的灯 “职业乞丐”成难点 |
发布日期:2011-11-24 |
昨天报道了火车站南广场、老长途汽车站周边流浪者的生活状况,引起我市救助站领导的高度重视。昨天上午,救助站工作人员来到南广场麦当劳餐厅附近,帮患有肺结核病的泰兴籍流浪汉收拾物品,并将其送往医院治疗。救助站业务科朱孝君科长表示,无论是流浪乞讨人员,还是穷困潦倒的外来工,救助站的大门24小时都为他们敞开着。 众人相劝终于受助 昨天上午9时许,记者跟随民政救助专用车来到火车站南广场,一个左腿残疾正在行乞的妇女见了立即转身离开,“她是职业乞丐,认识我们,根本不想去救助站。”朱孝君边走边介绍。那名身患重病的流浪汉依然躺在昨天的位置,朱孝君上前说:“天这么冷,你怎么躺在这里啊?”流浪汉叹了口气,眼睛有些湿润,低声说:“我生病了。”朱孝君蹲下身,和流浪汉交流起来(如图),但无论怎么做工作,流浪汉就是不愿意接受救助。 “政府来接你去医院,你干嘛不去呢?”“他们是来帮你治病的,有病你总要看啊!”……围观者中有很多熟识流浪汉的:卖报纸的中年妇女,附近觅活的打工者,附近超市、餐厅的店员,经不住他们的劝说,流浪汉坐了起来,把头深深埋在骨瘦如柴的双腿间。朱孝君和同事继续好言相劝,并帮他整理好被子等行李,拿到了救助车上。“走吧,到医院去吧,还有暖气,比睡地上好多了。”围观者的劝慰一句接一句,流浪汉再也坐不住了,踉踉跄跄走到救助车边上,救助站工作人员将他扶了上去。 车到德安医院,医生很快将他收入病房,进行胸部CT检查,并请来市三院医生会诊,结果发现他患有肺结核、肺炎、肺气肿等多种疾病,肺功能部分丧失,病情很严重,于是下午就将其转入了市三院。 “职业乞丐”成为难点 朱孝君告诉记者,随着近两年我市多部门对流浪乞讨人员劝说、教育力度的不断加大,市区这类人员已大为减少,“南大街、人民公园、文化宫附近还有些‘老面孔’,我看到就能报出他们的名字、籍贯。”说着,他打开了照相机,里面有几十张流浪乞讨人员的照片,“这是在钟楼地下广场的出口处,这是在南大街过街天桥上……”对于这些职业乞丐,朱孝君哭笑不得,“他们只有一种情况会主动来找我们,那就是生了病。” 由于目前实行自愿救助,虽然每天都开车在市里转,但救助站工作人员并不能强制这些流浪乞讨人员上车,“一般都是教育劝离,如果是大冷天,我们车上会备些毯子、面包,向他们免费发放。” 据朱孝君介绍,根据掌握的情况,市区目前大概还有20多个这样的职业乞丐,而取缔这类人员仅靠民政部门显然有心无力。昨天下午,在南大街步行街附近,记者随意与一白发苍苍的乞讨老妪攀谈,只要提到救助站,老妪就直摇头,“我老家什么人也没有,到了那儿还是要送我回老家的,不去不去!” 救助大门永远敞开 今年1月1日至今,我市救助站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1389人,其中未成年人137人,安置福利机构4人,救助患病人员28人,精神病患者120人。朱孝君告诉记者,在这些人中,救助站人员全程护送回家的有65人。为了更好地帮助流浪乞讨人员回家,救助站通常会帮助其购买汽车票或火车票,而对有特殊需要的,如重病人、年老体弱者,工作人员会全程陪护,直到目的地城市的救助站。 11月16日上午,市救助站接到12319热线转来的信息:在我市清潭农贸市场,有一名残疾妇女在设摊乞讨。工作人员匆匆赶去,发现正是不久前他们在路桥市场周边发现的行乞妇女,此后妇女的丈夫也赶到了现场。一番劝说后,工作人员将两人带回救助站,吃过饭男子甚至开始和工作人员讨价还价,“我们走远一点可以了吧?”当天下午,朱孝君就开车带着这对夫妻直奔他们的老家盐城,傍晚赶到时,盐城市救助站早已备好车辆,连夜将两人送往其故乡阜宁县。“这类人员,如果家里实在困难,或者已经没有家人,送回老家后当地民政部门会安排他们进福利院,至少基本生活会有保障。”朱孝君说。 开车护送,救助站工作人员最远到过河南省,而乘火车护送,工作人员的足迹几乎踏遍大半个中国。采访结束时,朱孝君感慨,有些打工者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赚到钱,回家感觉很没面子,于是逐渐沦为穷困潦倒的外来工,他们的一只脚已跨入了流浪乞讨人员的行列,“毕竟生命是第一位的,无论是流浪乞讨人员还是穷困潦倒的外来工,城市救助站的大门并没有关闭,千万不要走极端。” |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