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让少年共沐阳光 |
发布日期:2011-09-10 |
全国首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是2008年评出的,常州在此之列,而且是全省惟一。 此后,我市在这一方面又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断创新形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机制,积累了很多享誉全国的新经验,让全市80万少年儿童沐浴在健康温暖的成长环境中,使他们更有理想、更有品德、更有发展潜力和创造力。 三位一体工程: 妈妈们放心了 在戚墅堰区一家外贸公司任职的蒋女士工作很忙,但她不必牵挂下午4点钟放学后的儿子,“因为4点钟课堂,让我很放心”! 由戚大街社区与戚区相关部门联合设立的4点钟课堂,让那些放学后无人接的小学生有了去处;而类似于该课堂的,还有专门为社区青少年提供闲暇活动的1040座“阳光驿站”。 多年来,常州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全市学校、家庭、社会整体推进,形成了“三位一体”社会化共建机制。 “校园德育”开展德育特色项目、德育品牌项目、德育特色学校三个层次的创建活动,推进“五色教育法”;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注重人本关怀,推进生命教育等。近年来,常州组织了两届“十百千万美德少年”评选宣传活动,累计有2.3万名孩子成为“美德少年”,70余万未成年人参与各种道德实践活动。 要建设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长效服务机制,还必须离校不离教,作为孩子第一个课堂的家庭,以及整个社会都要配合形成共建机制。 在家里,实施“细胞优化”工程,以“文明家庭”“学习型家庭”“特色家庭”等全国文明创建活动为抓手,引导家长以自身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为子女作表率,培养子女关爱他人、关心社会;建设1782所家长学校,其中还成立了全国第一所行业家长学校——常州市交通系统家长学校。2009年,市妇联联合有关专家举办“和谐家教沙龙”,作为“阳光心港”青少年心理咨询网站下的一个互动平台,让家长在讨论、交流、思辨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 在社区,普遍建立“五老”未成年人服务志愿者队伍。结合“文明社区”“星级社区”等创建活动,组织中小学生进行志愿者服务,参加社区“阳光驿站”活动。目前,全市建成“阳光驿站”1040个,基本实现了全覆盖的目标。 均等化建设: 各群体共享阳光 春江中心小学张辰彬,今年暑假大部分时间都在乡村少年宫度过。他高兴地说:“以前一到暑假,我只能在家看电视,但现在心里就惦记着航模班。”对此,该校学生发展处老师韩海英也表示,乡村少年宫对农村娃作用不小,“全校700多名学生,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大概占1/3,还有一部分留守孩子,现在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篮球、田径、航模等各类兴趣班了”。 让农村的孩子,享受与城里孩子一样的快乐,是未成年人“快乐机制”的根本诉求之一。去年开始,我市选取溧阳外国语学校、平桥小学等作为试点,建设乡村少年宫。至今,全市所有37个乡镇已各建一所,平均每个322平方米,均配辅导员,共860名,建立起一个不仅丰富农村少年儿童的课外生活,也为传承地方文化搭建了平台的长效渠道。 平桥小学创建的“竹之韵”乡村少年宫,围绕当地悠久的竹文化历史,开设竹艺、竹竿舞韵、踩高跷等兴趣班,并成为我市“竹文化教育基地”,先后接待翠竹中学、第二实验小学、文化小学等20余所学校的3500多名师生参加活动。 要让所有未成年人都在同一片蓝天下快乐生活,新市民子弟和留守儿童是无法跳过的重要群体。 常州建立留守儿童家园至今已经4年多了,有关部门投入专项资金,并且鼓励有爱心的民营企业家参与,确保留守儿童在自己的家园玩得开心,家长放心。被评为常州市2007年十佳好事的溧阳市留守儿童家园,有12家之多,在课程安排、活动时间和功能设置上,特别注重其身心健康、寓教于乐,实实在在解决了广大农村外出打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而“蓝天计划”,则投入专项资金近3000万元,改造兴建公办蓝天学校,吸纳了82%的外来新市民子弟在公办学校就读,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加快农村未成年人活动阵地建设,推进农村文化站标准化达标和农家书屋建设,让农家子弟逐步享受良好的教育服务。 留下一扇门: 给失足少年走向正道 一年前,19岁的小龙(化名)以优异成绩从技校毕业,并获得推荐,到我市一家大型企业见习。可是,见习后,却因为2年前的“前科”,即使表现再好,也无法被录用。 一年后,年纪相仿、同样是失足少年的小鑫(化名),却因我市在全省首推《常州市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实施办法》,幸运地成为被封存犯罪记录的失足少年。今年暑假,他凭借复读期间的优异表现,经学校推荐,成功进入常州市一家科技公司上班。 小龙和小鑫的不同遭遇,在于司法部门是否创新对未成年人教育的理念,敢不敢对未成年人法制教育、青少年犯罪预防等进行勇敢尝试。 封存不良纪录档案,给轻微犯罪的未成年人在人生道路上留下一扇门。来自常州市天宁区法院的一份调查显示,近5年以来,该院判处非监禁刑的98名未成年人中,有16人因碍于前科记录没能找到工作。为此,我市出台《办法》,明确规定对判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 拘役、管制、单处罚金、被判处缓刑、免于刑事处罚且认罪悔罪的未成年人,初次犯罪记录实行封存保管、限制公开。 如果说“封档”,是未成年人法制机制的最后一环,那么,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则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最初一环。近年来,我市开展“扫黄打非”、整治校园周边治安秩序等专项行动,并将其转变为常态化整治工作。同时,建立了“一站两中心”三类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即:“阳光心港”心理咨询网站、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绿色互联青少年辅导中心,累计提供了近100万人次咨询服务。 2008年以来,常州市检察机关侦监部门结合本地实际,对包括外来未成年人在内,符合取保候审的未成年涉罪人员,通过“管护帮扶基地”的方式,对涉嫌轻微犯罪的未成年人教育感化挽救,外来人员也平等享受取保候审的非羁押诉讼权利。截至今年6月,全市各基层院已在辖区内建立了17家基地,进驻涉罪外来人员147人。 通过这些措施,3年来,我市未成年人因庭前诉讼,涉少民事案件的挑撤率达到了66.56%;全市法院少年法庭共审理未成人犯罪案件1094件1438人,其中判处缓刑358人,缓刑适用率达24.9%,重新犯罪率始终控制在1%以下。 |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