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长廊”加快“武进制造”向“武进创造”跃升 |
发布日期:2011-10-13 |
记者昨天从武进区和市科技、规划等部门获悉,贯连科教城、常州大学、低碳示范区的“科技长廊”项目规划已全面启动。这一全新概念的提出,为武进实施科技创新、加快转型升级注入了新动力。 根据规划,“科技长廊”项目定位于“苏南智谷”,努力成为科学技术变为生产力的转化器、长三角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地、常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催生剂、武进区城市西进重要的推动力。项目空间结构为“一心三极、三带多节点”。“一心”,即西太湖生态科技主题公园这个城市绿心;“三极”,即科教城、滨湖新城、武进高新区新城;“三带”,即沿科技大道的科技研发带、沿武宜运河低碳示范带、沿西太湖休闲旅游带;多节点,即低碳示范区、武进文化创意园、西太湖国际智慧园等发展节点。 武进明确,“科技长廊”建设中,将注重引进一批填补产业链空白的高科技产业化项目,培育一批拥有核心技术优势的行业领军企业,配套一批现代服务业,加快形成武进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发展,集中力量建好文化创意园、智慧园等孵化平台,扶持一批极具成长性的微小企业。 建设“科技长廊”,武进有基础、有底气。近年来,武进抢抓机遇、大胆探索、主动作为,在加速推进高新技术产业成长的过程中,创新平台建设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常州科教城、常州大学、低碳示范区、新材料智慧园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当前,武进掌握了科教城一半以上的对外合作项目,171个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入驻科教城,占全区总数的67%。中科院常州先进装备制造技术创新中心、常州西南交大轨道交通研究院、江南现代工业研究院等创新创业平台,对全区发展先进制造业提供了有力支撑。此外,常州大学近年来学科发展态势良好,科研实力增势强劲,每年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项目50余项,成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蓬勃发展的低碳示范区,规划面积27.8平方公里,将在3-5年内成为引领绿色产业投资、绿色宜居生活、绿色办公、绿色工坊生产、绿色能源、绿色建筑技术的国家级示范区。 “抢抓申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机遇,加快‘武进制造’向‘武进创造’跃升。”区委书记周斌表示,武进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依旧偏小,“城市西进”战略也需要联动发展纽带。“科技长廊”将规划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企业培育为支撑,以低碳城市展示为特色,以高科技人才、知识经济服务业集聚为特征的国内知名、苏南地区重要的自主创新平台。 市规划局透露,“科技长廊”将构建武进基层创新驿站,支持技术创新和跨国跨地区的技术合作;建立以服务“科技长廊”企业为中心,以推进自主创新为重点的科技金融服务;向上争取更大的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探索企业制度创新、社会组织制度创新、科技制度创新等领域的政策保障;塑造优美的城市环境,营造高质量的生活氛围、包容的城市氛围和完善的政策法规,确保创新投入实现最大收益。 |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