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老小区“五个一工程” 老娘舅笨办法齐上 |
发布日期:2011-11-23 |
一群“老娘舅”:明断了许多难断的“家务事” 74岁的韩凤秀在新村里碰到了67岁的孙老伯。孙老伯开心地告诉她:“昨天,我跟老张下了三盘棋,他输了两盘。” 孙老伯说的老张就是他家对门的张老伯。两个曾经是一对“冤家”。要说也不是什么大事情,就为两家过道里的那一点空地,一家今天放几块砖,一家明天就放点杂物,都想争得“实际控制权”,为此,吵过好几次。 韩凤秀当过居委会主任,双方都找到她评理。韩凤秀发挥自己老到的“外交斡旋”技能,耐心细致地做双方的劝解工作,两个人终于握手言和。从此,只在棋盘上“较劲。” 【全景】 韩凤秀是社区特聘的“老娘舅”之一,在这个社区,有10名这样的“老娘舅”。这些“老娘舅”是“职业化”的,每周一,他们都会轮流到社区的“社情民意工作室”来“坐班”,专断居民间的“家务事。” 社区聘请这些“老娘舅”,看重的是他们的老经验。邻里纠纷、家庭矛盾,虽然大多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若不及时化解,不但影响家庭和睦,造成四邻不安,也影响社区的和谐。另一方面,清官难断家务事,这些矛盾与纠纷,往往调解难度很大。而这些“老娘舅”,具有十分丰富的社会经验,还在居民中有一定威信,处理这些问题,常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每当“老娘舅”到社区接待居民,只要有空,年轻的社区主任陈叶总要在边上旁听。她说:“自己调解居民矛盾常常会偏重从法律法规上考虑问题,但有时光用法律法规条文劝说,反而显得有些生硬,‘老娘舅’们调解起来,看来说的都是家常话,但却更容易被当事人接受,让我很受启发。” 而反过来,“老娘舅”们也不完全在吃“人情世故”老经验的老本,社区邀请司法部门的有关同志和律师对“老娘舅”进行过多次培训。现在,他们均持有人民调解员资格证,在调处纠纷过程中,都能为当事人形成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协议。 自2006年9月成立 “社情民意工作室”以来,“老娘舅”们共受理纠纷200多起,调解率为100%,调解成功率为97%,内容涉及婚姻家庭、邻里、赔偿、房产等各类纠纷。 一个“笨办法”:让很多失业者重新捧上饭碗 【特写】 买了点熟牛肉,又炒了两个菜,老蒋倒了一盅酒,慢慢咪。下班回家,吃晚饭前喝点小酒,已经成了老蒋的习惯。 三年前,老蒋可没有这样的“小乐惠”。50多岁的人,工作说没就没了,不要说酒,吃饭都成了问题。 试着到社区问问,社区很快给他介绍了一份工作,到一家大商场看车。对新岗位,老蒋很珍惜,尽心尽责,还多次把商场员工匆忙落在车上的物品“完璧归赵”。现在,他已经当上了看车人的“小组长”了。 【全景】 全社区失业登记人员1200多人,这也是全常州社区之最。“家里有人失业,家庭生活就会有困难,对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为他找一份新的工作,比直接给他资助或争取一份低保,要有意义得多。”社区工作人员想得很朴素。 做得也很实在。为失业人员寻找再就业岗位,用的是就是一个“笨办法”。社区有个“首问负责制”。只要有居民到社区来找工作,每个工作人员都有义务先接待、先登记;只要用人单位上门来招工,如果劳动协管员不在,人人也都会先“客串”一下协管员的角色,决不把机会轻易放过。 社区“再就业工程”的牵头人是劳动协管员许玉,她说:“社区为居民找工作,机会并不多。但我觉得,只要有心,就一定会有机会。”在她的案头,有2个自制的台账,一个是社区里有意再就业居民的名册,一个是附近一些超市、大卖场等用人需求较大企业相关负责人的名册。通过努力,在2个名册之间搭起了桥梁,每年都会帮助50多位失业人员重新找到饭碗。 #p# 一张“好名片”:“全国第一”的心语工作室 【特写】 “我家小俊这次考试成绩不错,他现在回家做功课时也不再发呆了。”前几天,李师母走进社区报喜。 小俊是李师母的孙子,一位四年级的小学生。就在暑假之前,李师母在社区里无意中说到,孙子不管大考小考,考完试后,老是担心考得不好,老师批评,妈妈也要骂。考试后那几天,总是无精打采,小小年纪,还常唉声叹气。 这个孩子心里有个“结”。社区工作人员立即意识到。她们告诉李师母:不要急,我们请咨询师来帮您忙。马上联系了常州心理卫生协会的孔匡建老师。当天傍晚,孔老师就来到社区,与小俊“密谈”了将近一个小时。 “我也不知道孔老师跟他说了什么,反正孩子是笑着跟我回家的。后来,他考试后好像就不再担心事了,成绩也比以前好了。”李师母说。 【全景】 早在2006年3月,勤业一社区与常州市心理卫生协会共同建立了“家家乐心语工作室”,这也是全国第一个由社区与心理卫生专业机构合作,将心理科学应用系统化地为居民服务的工作机构。 工作室拥有全市惟一的新型现代智能反馈型音乐治疗系统与放松治疗系统。这台集科普化、智能化、电子化于一体的高科技“新式武器”是中国首届老年心理关爱研讨会在我市召开期间,由市、区、街道共同出资配套给社区的。这种专业设备,可以对受训者的身心进行分析,选择相应的治疗性音乐、背景声音、训练指导语,帮助咨询者放松心情、缓解疲劳、改善身心状态,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解决家庭矛盾也有辅助效果。 现在,“家家乐工作室”成了社区的一个品牌,也成了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不过,让居民感到称心的,还是工作室的“政绩”:心理卫生协会的心理咨询师定期到社区,针对残疾人、空巢老人、网瘾青少年等群体,进行集体心理辅导,并针对各种各样个性化的“心病”,提供预约服务和紧急心理干预。几年来,至少有几十个居民像小俊一样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成功打开了“心结”。 一个“排行榜”:让身边好人拥有众多“粉丝” 【特写】 75岁的周雪妹成了社区的“明星”。因为她的细心救了邻居一条命。 80岁独居老人凌香大住在周雪妹的楼上,平常周雪妹对其十分关照。有一天,周雪妹发现凌香大没有下楼取牛奶,就把奶给她送到楼上。第二天,凌香大还是没下楼,周雪妹把奶送上去,上楼没开门,只是让她放在门口。 回到家,想想不放心,周雪妹再次上楼,发现凌香大没有把奶拿进屋,她马上敲门,打电话,无人应答。周雪妹立即报警。进屋后,发现凌香大已经昏迷,急送医院后,挽回了老人的生命。因为这事,周雪梅上了社区的道德银行排行榜前十名。 【全景】 在勤一社区,不少居民可能不关心“福布斯”,但对每季度公布的社区道德银行积分排行榜,却十分关注。能上这个榜的都是道德积分高的“身边好人。” 救人一命积1万分,周雪妹上榜了;捡到万元交公积1万分,陈侃伟上榜了;坚持清扫楼前道路多年,孙荫先也积到了1万分,同样上榜…… 让身边好人成为“明星”,是社区的一个传统。去年,近百名居民上了“百秀榜。”孝敬老人,爱绿护绿,乐于助人……都能成为上榜理由。 今年,社区又成立“道德银行”,把道德积分卡作为“道德存款”,让积分高的居民上排行榜,让他们拥有众多效仿他们的“粉丝”。 #p# 一条“互助链”:让居民走动起来,感动起来,行动起来 【特写】 前几天,36幢居民颜廷菊来到社区,送上了自己写的一封感谢信。她听说社区开展了好几场“夸夸我的好邻居”活动,自己没空来参加,特地写了这封信,做一个“书面发言。” 颜廷菊的丈夫十年前中风偏瘫,家庭生活十分困难。为此,没少受邻居们的帮助。大家“有钱的帮个钱场”,直接给他资助;“没钱的帮个人场”,常常给她家送做好的饭菜,帮她家做其他家务…… 颜廷菊的信中很细心地罗列了帮助过她的居民,细数一数,名单上有84个人…… 【全景】 搞活动,是社区工作中的“规定动作”,每个社区都会做。然而,在勤业一社区,搞活动不仅仅是“完成任务”。社区书记左洪芳说:“社区搞活动,目的是要让居民们走动起来,让他们感动起来,并在建设和谐社区的过程中,行动起来。” 比之新建小区,老小区里很多居民是一起住了十多年甚至几十年的老邻居,“走动起来”具有天然的基础。在社区的引导下,这种“走动”的内涵还超越了“一家吃馄饨,端一碗给隔壁人家尝一尝”这种传统的邻里关系。 2008年9月18日,本报当时的“和谐社区·民间样本”专栏以《勤业新村28幢有条“互助链”》为题报道了这幢楼里的30户人家“走动起来”用自发织就的“互助链”,给了邻居很多真诚实在帮助的事儿。这篇报道中的老楼长、83岁的杨金凤,新楼长宋秀英和老党员卞国正感动了不少居民。现在,36幢、51幢等大楼都出现了类似的“互助链”。 不一定要报纸报道,社区还有自己的途径让居民感动居民, “夸夸自己的邻居”就是社区今年新推出的一个活动形式,已经进行了6场。每次,参加者都有很多活要说,很多故事要讲。 |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