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7年牵线搭桥 资助贫困学生300多人成立工作室
发布日期:2011-12-05

  常州市规划局监察支队有这么一个人,从2003年起自发资助多位贫困学生,还“拖”着身边的朋友一齐去贫困区帮扶结对;今年又建了个QQ群,发展了100多位助学志愿者。7年来,通过他赞助或由他“牵线搭桥”获得资助的贫困学生已达300多位。他叫章太月,近日市规划部门以他的名字成立了“章太月爱心工作室”。

  7年不到,由他“牵线搭桥”获资助的贫困学生有300多位,资助的善款累计共200多万元

  章太月是安徽望江县人,19岁当兵,在部队一呆就是十来年,2003年转业到常州,成了市规划局监察支队一名普通工作人员。2003年底回乡探亲的时候,听父母说起,同村人家的孩子连学费都交不起。“我离开家很久了,当时听到这样的情况很惊讶。”章太月说,03年的时候按他们当地的收费标准,小学的学费也就三五百块一年。在村里走上一圈发现,很多孩子家里都是因病致贫。“不仅我们村,整个镇上的因病致贫的学生就有100多名。”章太月介绍,“我们村在杨湾镇上,地处安徽、江西两省交界,全镇4万人口,交通很闭塞,全镇没有一家工厂,几乎和上世纪90年代没什么两样。”了解到这些情况,章太月当即联络了另外5个在常州工作的战友,每人帮助一个贫困学生,每年资助600元。

  一个偶然的机会,章太月资助贫困学生的事情让市规划局的同事们知道了,“我没有想到,居然有近50个同事都找到我,想一齐参与资助贫困生这事。”章太月说,到2004年上半年,他和战友、同事资助的学生就达到55个。

  此后,章太月资助贫困学生这事就一路坚持了下来。只要一有假期,他就约上朋友、同事回杨湾看望这些孩子,送助学金、送电脑、书籍、衣物。“每年要去个六七趟的。”他还将资助范围逐渐拓宽至整个望江县的贫困学生。7年多的时间,通过他赞助或由他“牵线搭桥”获得资助的贫困学生已有300多位,资助的善款累计200多万元。今年7月,他还建了个龙城助学的QQ群,目前群里的志愿者已达到100多位,有在常打工的安徽籍人士,有美容院的老板,有经营高新技术产业的老总,也有普通的工薪阶层。

  章太月说,除了资助必要的物资,最重要的是激发起孩子们的自信和热情

  除了贫穷,章太月最大的感触是,贫困带给孩子们心理上的阴影。“很多孩子的学习成绩非常好,但是与人交流时非常拘谨,不敢说话,心理负担也很重。”2004年,章太月和朋友们接触了一对安徽贫困姐弟,两人的成绩都不错,通过资助,姐姐考上安徽宿州学院,弟弟以全镇第一的成绩考入江县省二中,“可是弟弟当了班干部后,因为自卑,不敢和同学打交道,更不懂得怎样当班干部,学习成绩反而下降。”

  这样的事情接触多了,章太月开始听一些心理学专家的讲座,平时有空就查找一些心理学的书籍。“我们现在很注意细节,比如去走访的时候,不摆主席台,我们就像朋友一样围坐在一起聊天,去学生们家里一起吃大锅饭,经常写信鼓励他们,激发他们的自信。”

  最让章太月开心的是,现在群里有很多80后加入,“还有好几个都是心理学专业毕业的。”

  不管是已经获得资助,还是暂时没有获得资助,他给每个贫困的学生都建起了档案

  除了自己长期资助的2名孩子,章太月更多的时候充当的是红娘,“我不直接接触钱物,只为资助者和受助者牵线搭桥。”

  现在群里成员主要分为资助人和受助学生的老师。“群里老师会提供一些新的贫困生资料信息供志愿者挑选,我所做的是要核实贫困学生信息是否真实。”资助人选好资助对象后,章太月会组织资助人与受助学生面对面交流,并实地家访贫困学生的真实生活状况。形成结对帮扶后,每年的助学金由资助人直接打给学生本人或者交由学校统一保管。每个获得资助的学生都能找到其“档案”,一些群里老师提供的、尚未获得资助的学生资料,也能找到。

  据介绍,成立工作室之后这种操作模式还将保留。除了定期资助外地贫困生,工作室还将和常州一些社区结成帮扶对子。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