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我市首次建立综合交通模型 车流量下降约20%
发布日期:2011-07-25

  未来如何进一步科学合理安排高架、BRT等多种交通布局?记者日前从市规划局获悉,我市已首次建立起综合交通模型,为城市交通发展政策的制定、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交通运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这在国内同类城市中是第一个。”规划部门相关人士说,交通模型是一种重要的交通决策技术分析工具,能够实现对现状交通运行的摸拟和再现,对未来的交通发展趋势作出科学的预测,可为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方案比选提供技术支撑。

  借助交通模型,目前,我市能够对现状道路交通运行、公交运行状况进行直观的模拟和评价。比如,对现状道路运行车速进行分析评价,发现核心区主要道路的现状车速为每小时19公里左右;对现状道路拥挤度进行分析评价,发现高峰时段核心区主要道路中,怀德桥、和平路、延陵中路、关河中路、兰陵路、永宁路、化龙巷等道路交通比较拥挤;对现状公交客流量进行分析评价,发现市区日均公交客运量约102万乘次,完成客运周转量约为455万人公里,利用公交出行的约为78.5万人次,平均乘距为5.8公里,换乘系数约为1.3。

  自从我市建成高架后,高架路分流作用明显。数据显示,高架路的机动车日均交通量达到18万车次,占全市交通总量的12%;核心区主次干道的白天车流量下降10%左右,高架周边地面主要平行道路的白天车流量下降约20%。“今后高架道路的规划,同样可以借助交通模型,科学确定高架路的线形走向、断面形式以及匝道设置等,并确定最终方案。”

  综合交通模型也可对2020年我市全路网道路交通运行状况进行预测分析,预计届时全网白天12小时汽车周转量达到2100万标准车公里,比2010年增加75%。在采用优化完善路网、大力推行公交优先等措施的前提下,至2020年高峰时段路网运行状况为快速环内主要道路车速达到每小时20公里左右,快速环外主要道路车速一般超过每小时30公里。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