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27位专家“第三方审计”破解审计者难题 |
发布日期:2011-12-20 |
昨天,《常州市体育会展中心、大剧院项目跟踪审计报告》出炉。我市今年引入第三方审计已完成审计项目9个,涉及投资153.88亿元。 近年来,政府每年都投入巨额资金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如何保障庞大的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常州10年中先后审计政府投资项目48个,审计总额311亿元,节约资金14亿元,实现了对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审计。但不断扩张的审计规模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谁来审计“审计者”?常州市审计局从年初开始大胆试水“第三方审计”,异地聘请27位专家检查审计质量,针对检查中发现的不足0.5%误差,查找原因、厘清责任,形成用“第三只眼”审计“审计者”的长效机制,从程序和制度上堵截今后可能出现的漏洞。 “审计监督与其他监督一样,风险不可避免。国内审计界的前车之鉴告诉我们,从制度层面构建审计保障机制势在必行。”市审计局局长周效华认为,审计意见影响各方利益,各种诱惑随之而来,缺位、错位、越位均可能造成隐患。“引进第三方审计,打破‘同体审计’怪圈,也是体制内解决‘灯下黑’等棘手难题的一个好办法。” 实行第三方审计,国内尚没有现成模式可循。常州在探索中总结经验并形成制度:审计项目按规模大小、周期长短和复杂程度分类随机抽取,确保典型性;审计人员从异地审计专家库抽选,确保客观公正;成立审计业务审计处,制订审计规程,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建立第三方审计长效机制,逐步从投资审计推广到其他审计领域,提升第三方审计广度和深度。 第三方审计引入后,效果显着。其中,一重大交通工程总投资6.98亿元,通过跟踪审计核减造价6242万元,受到有关部门的表扬,但“第三方审计”时发现,其中部分项目未公开招投标,引起了市委、政府高度重视,立即采取措施全面整改,要求在建工程引以为鉴,杜绝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在找出问题、提升审计质量和降低审计风险的同时,第三方审计凸显出广泛的连锁效应。审计人员在审计他人的同时,感到了被审计的压力。负责快速公交2号线审计的霍超告诉记者,工作再忙,她每天也要去项目现场看看,重要节点更是一个也不会漏掉,“第三方审计就像背后的一双眼睛,让我们感到手中签字的笔更重了,不到现场,回家睡不着觉!” 国家审计署副审计长余效明对常州的做法给出评价:“让监督者始终感到‘背后有双眼睛’,时刻提醒自己谨慎使用人民赋予的权力,这是‘第三方审计’最重要的意义。” |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