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年收入30来万的“张老板”最乐于做善事 |
发布日期:2012-03-07 |
在武进横林崔北村,有一片农民工公寓。四幢公寓楼加一所农民工子弟小学,围成一个小区。这里,曾经是常州最早的个人投资的农民工公寓,投资人叫张金昌,今年55岁,是当地一位农民。如今,就在小区门口,张金昌和老伴开了一家杂货店,卖些日常生活用品。周围的人都叫他“张老板”,而这爿小店和农民工公寓,是他全部的经营。 横林崔桥是全国闻名的地板之乡,地板产业集群造就了众多资产千万甚至上亿的老板。但是,这位年收入30来万的“张老板”,在大家眼里却是独一无二的:建农民工公寓,资助聋哑女学生,为村里安装路灯,帮老同学募捐治病,10年献血2万多毫升……他是最乐于做善事的好心老板。 农民工公寓的老板,更是农民工的大管家 年轻时的张金昌,当过生产队长,做过农技员,1990年外出经商,赚了第一桶金。 也就是这个时候,大量农民工开始涌入经济发达的武进横林地区。外来民工租房散居在各个村落,但又难以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于是,一系列的治安问题接踵而来。 当很多人都在抱怨的时候,张金昌却发现,大型乡镇企业里住集体宿舍的农民工,很少与本地人冲突。这种集中居住的方式,既减少纠纷,又便于管理。于是,他有了新的打算:投资创办农民工公寓。 1999年,在镇政府和市综治办的支持下,张金昌投资百万元,买下两幢老厂房,翻建成三层楼的农民工公寓。由于设施齐全、价格低廉,当年,数百间公寓房被农民工抢租一空。张金昌自己也没想到,他竟然是常州社会化经营农民工公寓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农民工公寓的拔地而起,令农民工和当地人皆大欢喜,也为张金昌带来每年十多万的租金收入。 张金昌不是个坐收渔利的人。他把每年的收入,全部投到的农民工公寓里:新建了两幢四层新楼,又建了一座外来民工子弟学校,300多万的投入,全部租金都不够。难怪老伴有时会说,“他算什么‘老板’,家里的开销,还不全是我小店里赚来的。” 他也的确不像个老板,衣着朴素,不抽烟,喝的是五块钱一瓶的洋河普曲。他还经常在小区里,有时当门卫,有时当保洁员,很多小区里小修小补的事儿,他总是自己动手,省下的钱,宁可再订一些报纸,挂在橱窗里给民工们看。 10年献血22500毫升,还动员子女和小区农民工一起献 小区里订的报纸,让张金昌了解到很多的社会需求。2002年夏天,一则医院用血紧缺的消息,勾起了张金昌的献血夙愿。 献血,对张金昌来说,有着特殊的心结。他的奶奶生病开刀需要输血,可医院里没有血,只好输他爸爸的血,体弱的爸爸刚抽完血就晕倒了。张金昌一直想去献血,为了避免奶奶的窘境发生在别人身上。可是,母亲却坚决反对,说男人的血不能抽,他爸爸就是抽血抽坏的。 这次,他动员小区民工一起参加献血,60多人踊跃报名。之后,血站派人到小区采血,张金昌的母亲急吼吼赶来阻止他,“有那么多人献血,不缺你一个。”张金昌已经决心打破自己的心结,“我动员大家献血,我能不献吗?”他违拗了母亲,伸出胳膊献了200毫升血。 张金昌说,当时的确心里也有点忐忑,可到了晚上,没有一点不适反应,再去看看其他献血的人,也都很好,这才放心,他母亲也放心了。 从此,张金昌坚持每半年献一次血,2009年10月,因为血站需要,他改献血小板,每月一次。据血站统计,他至今已献全血3300毫升,血小板24个治疗单位,折合成血液,累计献血量已达22500毫升。 如今,他不仅自己献,还动员两个女儿和一个女婿,也加入了定期献血者的队伍。碰到血库告急时,他便动员农民工,一起参加献血。 资助聋哑女孩8000元学费,他冒着倾盆大雨连夜送去 去年8月,报上一则《无声的世界同样美丽》的报道打动了张金昌:家住湖塘镇花东村的聋哑女孩白欣煜,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北京联合大学特殊学院艺术设计系,但家境贫穷,父母拿不出8000多元的学费。张金昌决定,不能让这个自强、优秀的女孩因为学费而失学。 快开学前的一个晚上,他带着8000元钱,叫大女儿开车去湖塘。车开出不远,突然电闪雷鸣下起了倾盆大雨,雨刮器刮水都来不及。女儿建议改天再送,张金昌坚决地说:“不行,女孩急等着钱开学呢。” 在雨中一路打听,找到白欣煜家时,已经很晚了。白欣煜的父母非常感动,剖西瓜给张金昌吃。张金昌看着这个只用一台电风扇的家,感慨地说:“我还吃你家的东西,怎么好意思。”他勉励白欣煜好好学习,他会把她当女儿一样培养的。 今年1月12日上午,放寒假回家的白欣煜在爹妈陪同下,带着从北京买的点心去看望张伯伯。张金昌和老伴热情地请白欣煜一家吃饭,勉励白欣煜好好念书,“不管念到什么时候,学费我们全包了”。 临别时,他又给了白欣煜1000元压岁钱和1000元零花钱,嘱咐她“在北京吃好一点”。 今年,张金昌还想资助几个贫困大学生,正在上大学的小女儿说,家里都是女儿,应该有个“儿子”。张金昌说,今年就资助男生。 好心老板的人生格言:“有了这个金,还要有这个心”;“帮助别人,不仅要量力而行,更要尽力而为” 崔北村由二十几个自然村组成,除了主干道,大多支路上都没路灯。张金昌家住的八房村有七八十户人家,两条巷子,一到晚上漆黑一片。他建议安装路灯,安装费他出,村委则承诺支付日常电费。为节省开支,张金昌请做电工的阿舅帮忙,买电线、路灯,树电杆、架电线,终于在今年春节前6盏路灯,总费用3500元左右。 去年5月,毕业40年的初中同学聚会,听说一位女同学患了肺癌,张金昌当即倡议大家捐款。在他的感召下,共募到4万2千元,那位女同学感动得流眼泪。 老同学濮国泉感叹,如今,有钱的人不少,但能像他这样热心做好事善事的并不太多。朴实而又睿智的张金昌有很多自己的人生格言:“有了这个金,还要有这个心”,各人的人生观不同,生活方式也不同,“有了铜钱,有的吃喝赌嫖,有的修祠造庙,有的铺路修桥,有的帮困扶老”。在他看来,赚了钱,就应该知恩图报,“帮助别人,不仅要量力而行,更要尽力而为”。 乐于助人,常做善事,张金昌从来没有计算过花了多少钱,更不在乎得到怎样的回报。最懂他的莫过于他的老伴,“看到人家有困难,他心里难受;看到别人在他帮助下解决了困难,他心里最惬意。”老伴说,“这成了他的爱好了。” 面对老伴的理解,张金昌也会心地笑了。 |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