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闲置资产合作经营 32户累计可分红200多万元
发布日期:2011-12-30

  年终分红是农民一年中最盼望最开心的一天。昨天,记者在溧阳山区的李家园村富民资产合作社看到,社长潘建华捧着账本,乐呵呵地向32户社员宣布:全社今年实现销售1300多万元,累计可分红利200多万元。

  分得红利9.5万元的村民潘建松眼含热泪告诉记者,自己因家贫一直在外打工,想不到闲置房还能生财,富民资产合作社真的富了一个村。村民潘杏元分得的最少,但也有4.5万元,他捧着一摞现金,半晌才憋出一句话:“多亏了合作社!”

  李家园是偏居苏浙皖三省交界的小山村,伴随溧阳旅游产业的兴起,全村万亩山地竹林被开发成名扬全国的南山竹海景区。2002年,村民潘建华看到村里游客如织,嗅出了商机,拿出多年搞运输积蓄的100多万元资金,先后开办了3家以接待中低档客户群为主的休闲旅游酒店,短短几年获利800多万元。

  自己富了,村民怎么办?潘建华发现,游客蜂拥而来,能不能在村民的闲置房上动点脑筋?他萌生了组织村民利用闲置房一起开发农家乐的想法。

  为了让村民能接受并响应他的计划,潘建华出资组织村民到浙江安吉等地参观学习。看到当地农民靠农家乐发家致富,许多村民动心了。潘建华提出:每户闲置的房屋由他统一租赁,统一设计,统一配置设施,农户只需按二星标准出资装修,前3年保证农户收回装修成本,第4年按每张床位每年兑付1300-1500元租金。这种个人担当风险的做法,消除了村民的顾虑,先后有26户村民腾出了闲置房。这样,不用新建一间房,潘建华就平添了450张床,而每户年均获利2万多元。

  接着,又有6家农户要求参与。于是,潘建华萌生了第二个计划:成立专业合作社,以便统一管理,统一促销,联合经营,实现规模效益,共同致富。

  他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申报成立富民资产合作社。溧阳工商部门却为难了:只有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从未批办过富民资产专业合作社,便向省、市部门请示,很快得到批示:只要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合法化发展,可以特事特办。领到合作社法人营业执照的潘建华,很快将床位增至1500余张。

  有了政府部门的支持和规模化经营格局,潘建华信心大增。他果断在上海设立旅游推介窗口,组织众多旅行社联合促销,由此,合作社年接待都市游客激增至30余万人次,既缓冲了景区接待压力,又获得了丰厚效益。

  今年8月,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丁解民前来调研后给予高度评价:这种利用村民闲置资产建立的合作社,观念新,模式好,开创了我国农村利用闲置资产合作经营的先河,是农民“第四种合作模式”,值得在全省推广。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