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人民公园有“非遗展” 动手闹一闹(图) |
发布日期:2012-01-31 |
龙城,龙年的喜味还未散去,正月十五元宵节又即将迈步而来。 2月6日,本报携手市文明办、市文广新局和市园林局共同主办,市文化馆、人民公园及新北、武进、天宁、钟楼、戚墅堰五区文化馆承办的“我们的节日·元宵节——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将带着读者一起来闹闹这个中国式的“狂欢节”。 在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举办非遗项目展示展演,今年是第四次了,“虽然我们的生活在变,观念在变,但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民族记忆和文化符号不会变。”记者在去年活动采访时,曾听到许多读者这样表示,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好像回到了过去的庙会,而许多小年轻则尝到了新鲜和趣味。今年的活动有哪些精彩呢,先让记者来提前预报一下—— 时间:2月6日上午9点开始 活动地点:人民公园 #p# 学一学,5个项目请读者动动手 项目一:面塑 金坛面塑在清代即已流行,民间俗称为“面花”、“礼馍”、“花糕”、“面人”等。它以糯米干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后,手工捏制,配合一些简单工具,塑造成各种活灵活现的形象,既作为可观赏物,又可作为玩具。金坛面塑的艺术特点是细致、优美、精巧,制作技艺娴熟而精湛。其作品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喜庆吉祥面塑,为建房上梁、老人做寿、祭祀活动备用;另一类是速成型的插棒面塑。 项目二:刻纸 流传于金坛的一种颇有地方特色的民间美术品类,已有百余年历史。清末,一批老艺人将灯笼、龙灯等手工制作技艺与刀剪各式镂刻图案技法结合起来,并逐渐在金坛乡村流行,代代相传。金坛刻纸的工艺主要由手工绘画和镂空刻制组成,具有清晰完整的构图和造型,又保持其整体线条间的互相连接。 项目三:梳篦 常州梳篦的制作工艺技艺形成于魏晋时期,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据记载,常州梳篦制作工艺及至明清朝代,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当时,常州西门和南门一带有几万人从事梳篦生产,且都是世代相传,因而西门有“篦箕巷”,南门有“木梳街”。清光绪年间始,苏州织造府官员每年到常州定制一批精品梳篦,作为御用品,送进京城宫廷,故常州梳篦一直享有“宫梳名篦”之誉。 项目四:糖画 以糖为材料进行造型,绘画时用小汤勺舀起溶化了的糖汁,在板上飞快地来回浇铸,画出各种造型,因为糖凉了之后容易凝固,所以画糖人的动作一定要快。造型完成后,用小铲刀将糖画铲起,粘上竹签即可,不仅可观,而且可食。有人说,“12岁以下的人买糖画,是因为它好吃;12岁至25岁的人买糖画,是因为它好看;其他人则是因为好奇,又或者它唤起了人们童年的回忆。” 项目五:元宵 闹元宵当然少不了元宵了,我们南方的元宵多用手心揉团,可以大似核桃,也有小似黄豆,这回我们请了双桂坊美食一条街的专业人士,来教你怎么做元宵。 #p# 参加对象: 以家庭为单位,一个大人带一个孩子,每个项目各征集5个家庭共10个人。 报名方式: 1.发送短信至13775205020 2.报名者仅能报其中一项,请在短信中注明你的姓名、年龄、联系方式以及你想参与体验的项目名称。 报名时间:即日起至2月2日下午3点,额满为止,入选名单以收到回复短信为准,请于6日上午8点50分准时到活动现场签到。 看一看,民俗文化会让你饱眼福 这次展演的许多非遗项目,都是有代表性的常州地方民俗文化,少了它们,这个元宵还真是闹不出来,上了年纪的人或许都知道——天宁区的舞龙,新北区的抖空竹,钟楼区的荡湖船,还有春江的手狮、万绥的猴灯、西夏墅的马灯……这些民俗文化见证了历史发展,也是常州城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 尝一尝,“好吃的非遗”饱你口福 活动当天,现场的非遗实物展示依然不少——常州芝麻糖、常州梨膏糖、常州豆斋饼、常州萝卜干、四喜汤团、手贴麻糕、焦店扣肉、卜弋桥猪头肉、湟里牛肉、阿兴鸭头、横山桥百叶、常州素火腿、泰村鱼圆、菜根香江南八宝菜粥等等,要知道,一下子能买到这些非遗产品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当天大家可以大饱口福了。 |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