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打通“支小路” 城市微循环确立“以人为先”
发布日期:2012-04-19

  我国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综合交通问题,给城市居民的出行带来种种困扰。如何解决人、车、路的矛盾,实现交通的可持续发展?近日,包括公安部、交通部等有关部委领导、国内部分大中城市领导、城市交通规划设计和管理领域专家在内的中国工程院交通供给策略与需求管理对策研究项目组来到常州,剖析常州的交通需求与供给解决方案,研究成果将作为国家的交通政策决策依据。

  道路建设: 改善交通“微循环”

  常州不断完善路网规划建设,进一步打通“支小路”、“瓶颈路”,提高现有道路通行能力,改善疏通城市交通“微循环”,达到“花小钱解决大问题”的效果。通过怀德桥采取工程建设措施搭设便桥,广化桥采取交通组织措施桥下匝道环通绕行,有效改善了两桥交通运行,而对同济立交桥采取了交通管制分流措施,小型车辆从桥下分流通行,并在南引桥施划了可变导向车道,解决潮汐性由南向北车辆多的矛盾,保证了同济立交桥的畅通运行,南北通道也不再是城市交通的瓶颈。

  上海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所长薛美根说,常州充分考虑了土地使用和交通的整合,总体规划注重实用与效率,还考虑了景观特色,这种处理方式值得借鉴。

  交通供给: 确立“公交优先”

  在具体的交通设计中,常州确立了公交优先的发展战略。

  “十一五”期间,全市公交事业投入超过40亿元,公交出行已成为居民出行的首选,中心城区居民公交出行率已从原来的不到9%,提升到现在的25.5%,常州公交日均客运量达到110万人次。目前,我市已经形成了以快速公交为主、普通公交为支撑、其他各种出行方式协调互补的现代城市交通体系。

  常州还在减少交通延误上做文章,分批对市区主要道路设置人行道板护栏隔离设施,减少因行人随意横穿马路影响通行问题。运用单行线、可变车道、直行非机动车等候区、立体、对角斑马线等交通组织措施,解决路口交通关节点,延伸路段交通连续流,实现从“以车为本”转向“以人为本”。

  天津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道路交通所所长曹伯虎说,常州这种规模的城市选择BRT系统作为骨干交通系统,线路的设计、细节的处理都显示出了骨干交通的作用,精细的交通工程和精细化管理在整个交通系统中处处都能体现出来,实现了非常好的效果。

  交通信号: “两长(常)一短”

  在一天之中,常州十字路口的信号灯时间长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车流量的多少进行智能调整。具体而言,是打造信号配时“两长(常)一短”工程(即高峰“长”绿、平峰“常”绿、低峰“短”绿)。同时,对有条件的道路实施交通信号“绿波”控制,对区域内相距较近灯控路口,采用信号灯间的区域协调控制,均衡各路口间的交通压力。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博士后王晶解释说,“两长(常)一短”工程以交通工程原理做支撑,实现通行能力的提高与延误的降低,使得整个交通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得以提高。全国畅通工程专家组副组长、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陆化普认为,常州的经验很有借鉴意义,可以全国推广。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