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400余人来常放鱼 160万尾花白鲢游入竺山湖
发布日期:2012-02-29

 

 

 

  竺山湖码头,烟雨迷蒙,一盆盆欢跳的鱼儿被倒进湖中。昨天,以主题为“鱼跃龙城·美丽太湖”的第四届太湖放鱼节在常州竺山湖开幕。沿太湖的常州、苏州、无锡、湖州4个城市的400余人来常参与活动,1.6万斤、160万尾花白鲢被放入太湖。

  渔民:这是我第18次放鱼了

  蒋虎泉,62岁,是太滆村的老渔民。在昨天的放鱼队伍里,老人显得很兴奋。他说,这是他第18次放鱼了。老蒋祖祖辈辈都是渔民,母亲生他前几天,都还在船上打鱼。很小的时候,他就和父母一起上了船,帮家里人拉网。

  在他的印象里,第一次放鱼是上个世纪60年代的事情。那时候放鱼规模也小,不像现在一下放这样多。放鱼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用船拉着鱼苗,到离岸边较远的地方放流。

  老蒋回忆,那个时候打鱼都是帆船,不像现在的机动船,风大了不行,风小了船又不动,三四级风最好。因为工具落后,一天打的鱼不是很多,但鱼都很大,一二十斤大的鱼很常见。而现在,工具先进了,有时一网就是几万斤。“鱼却越来越少,不放鱼的话,渔民就没活路了。”

  昨天,记者在现场看到,放的鱼都是花鲢。老蒋说,渔民很喜欢网花鲢,它长得快,到9月开捕时,这些花鲢大的能长到2斤多,小的一点也有1斤半。“按现在的市价,活的花鲢10多块钱1斤,冰冻的也要5块1斤以上。”老蒋说,一条花鲢会赚10多块钱,何况大鱼还会繁殖,放鱼这个账不论怎么算都有赚头。

  去年,老蒋一条船赚了十几万元,人均纯收入5万多。他认为,这几年渔民收入上升,与大规模的放鱼有很大关系。

  企业:只有湖水变清,鱼产品才有销路

  杨欣是太河雪堰水产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这次放鱼他个人认捐了近4000尾鱼苗。他每年都参加放鱼活动。说起放鱼的好处,他如数家珍。

  “没有太湖鱼,就没有公司的生存和发展。”杨欣说,他也是渔民出身,年轻时天天在船上漂,后来办了鱼产品加工企业,公司里的银鱼远销欧美。银鱼对水环境很敏感,去年银鱼大丰收,这说明太湖水变好了。

  他说,欧美对水产品检验很严,常州的银鱼能上欧美人的餐桌,这也是多年放鱼活动的功劳。另外,太湖的花鲢每年都出口到澳洲,很受国外欢迎。“我们是靠湖吃湖,所以公司每年都认捐鱼苗,这是一项长期的公益活动,不仅能发挥生物净水功能,还能有效增殖太湖渔业资源种群数量。”

  晚报小记者:用行动一起来亲水护鱼

  昨天,潘家小学的常州晚报小记者也来到湖边放鱼,孩子们用盆子舀起鱼儿,倒在一条长长的蓝色斜布上,鱼儿就蹦蹦跳跳下到湖里,那些鱼儿摆摆尾巴,一会儿就消失不见。

  6年级的小殷同学接连弯腰舀起10多盆鱼,累得直喘气,鱼儿放之前,还用手摸一摸。旁边的小陈同学手里拿着相机,拍摄下同学放鱼的全过程。她说:“我会拿回去给爸爸看,给自己的朋友看,让大家一起来爱护我们的水环境。”

  小陈的家就在湖边不远的地方,也经常来湖边玩,但放鱼还是第一次。说起湖水的变化。她说:“前几年,湖水蓝藻很多、很臭,在湖边挺难闻的。现在鱼多了,水也清多了。”不过,她说,现在的湖水虽然在好转,但湖水的水质还不行,“你看吧,水明显有些浑浊,颜色有些黄。”

  昨天,小陈和她的同学一会儿就放了几百斤鱼苗到太湖,“我希望年年都来放鱼,一起来亲水护鱼,让水环境更好。”

  渔政:3月份在沿湖各地将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

  常州渔政监督管理站站长吴建敏说,放鱼节开幕后,还将于3月份在沿湖各地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活动:3月3日,在太湖新天地举行“感恩母亲湖,洁净太湖水”——2012吴中太湖鱼悦节活动;3月上旬,在苏州市太湖大桥状元楼码头举行“认养花白鲢,洁净母亲湖”——苏州市级机关妇工会志愿者放鱼活动;3月中旬,分别在湖州市渔人码头和无锡市灵山胜境码头举办“洁净太湖水”爱心公益放鱼活动;此外,在整个放鱼节期间,还将继续开展“认捐花白鲢、洁净母亲湖”爱心鱼苗认购活动,与沿湖各地的有关企事业单位举办丰富多彩的专项认捐放鱼活动。通过系列活动,力争把太湖放鱼节办成一个长效稳定、参与广泛、影响深远的渔业精品活动。

  预计第四届太湖放鱼节将持续到3月底,期间将向全太湖水域投放各类鱼苗,约1200万尾。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