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常州奶奶”再拒媒体采访 称做点事是应该的
发布日期:2011-10-25

  连日来,本报寻访“常州奶奶”的脚步从未停歇,“常州奶奶”以及更多好心人的善举感动了龙城。那么,“常州奶奶”究竟是谁呢?

  昨天,记者又通过市妇联儿童部的朱苏榕向她表达了采访的愿望,再次遭到婉拒。

  朱苏榕告诉记者,“常州奶奶”说报道已看到,强烈表示希望不要再报道她了,“社会上的好人好事很多,很多经济不宽裕的人都在默默做好事,应该多宣传他们。我有这个能力,做点事是应该的。”

  “常州奶奶”的故事引起了强烈关注。有读者致电本报,希望找到这个可敬的奶奶;但也有读者表示,“常州奶奶”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让大家看到了爱、温暖以及力所能及帮助他人的朴素情感,教会我们无私地关爱、帮助他人。每个人怎样去做,才是寻访的真正意义。

  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张涛告诉记者,对企业家来说,慷慨捐赠体现了回馈社会的责任感;而对普通市民而言,只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心尽力,亦值得赞扬。捐款捐物、志愿服务、献血献髓、献人体器官……都有着一颗炽热滚烫的心。

  清潭三社区书记王英说,社区的“阳光驿站”,经常有一些走了弯路的孩子被送来帮教。因为大家的关心,孩子们变得不一样,有的还学会了主动关心他人,回报社会,比如曾经帮教过的小赵和小朱,省下了自己的零花钱,资助贫困的孩子读书。他们的变化令人欣慰,我们每个人应该主动关心别人一下,社会就会更温暖。

  王银弟是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系大二学生,他表示自己只是个学生,经济能力有限,目前能做的就是用知识回馈社会,为孩子送去知识和希望。今年8月,他和几名同学来到了连云港东海县石榴镇石榴村,和那里的留守儿童结对,为他们辅导功课,一起做游戏,陪他们度过了一个快乐的暑假。“今后,我还要多参加这类活动,关注孩子们的心灵成长,在他们心中播下美德的种子。”

  “有多少力出多少力,做好事不在钱多钱少。”清凉新村的李建华说,对普通老百姓来讲,捐几十万不大可能,但只要是发自内心,小事也一样可贵。譬如每过半年,我就会卖掉旧报纸,将所得的20多元放入市红十字会的募捐箱。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