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3000个贫困家庭的心愿全实现 盘点经历的感动
发布日期:2012-03-30

  五年“周末关爱”行动,期间发生了多少真切的故事、感人的场景,我们没有统计,也没有全部记录,甚至有很多不留姓名的捐赠,我们根本无从采访。

  即便如此,当我们准备做这篇“周末关爱·故事回放”报道时,几位记者提供的素材,根本无法在两个版内容纳。而且,每一个故事,都有必须回放的理由,舍弃哪个都觉得可惜。

  无法选择,其实也最好选择。信手拈来一些故事,无需刻意地描述,却是“周末关爱”最真实最自然的状态。而这些在“周末关爱”中已经习以为常的故事中,却无处不在流淌着无助与自强,温暖与感动……

  受助人的故事

  故事1

  主题词:无助

  最无法想象的贫困——

  考双百分的孩子,奖励是一只肉包……

  三周前的“周末关爱”,一位不愿留名的女士带着1万元去看望丽华二村的贫困老人时,惊讶得几乎要掉出眼泪:“太可怜了!”

  相似的话,我们从不同的好心人口中听到过无数次。很多人是通过“周末关爱”才知道,就在自己身边,竟有人的生活如此孤苦、无助。

  在戚区环卫所当临时工的王小平是个单亲妈妈,上中学的女儿荣荣经常考年级第一名。因为穷,王小平给女儿的最高奖励听来让人心酸——“你考了双百分,妈妈给你买一只肉包!”

  三堡街社区66岁的汪明兰,每月800元的收入就是祖孙三代的全部支撑。全家的衣服都是自己扯了布做,读初中的孙女需要配眼镜,连180块钱都凑不出。

  故事2

  主题词:自强

  最值得崇敬的坚强——

  开修车铺的肢残人,不想吃低保要用双手养活自己

  面对命运的不公和生活的磨难,他们也有倔强的坚持。最大的心愿,是自食其力。

  天皇堂弄社区的张国强是双手撑着板凳来“走路”的残疾人,开了个修车铺子。当年周末关爱走进天皇堂弄社区,他只要了只微波炉,为的是在铺子里修车时可以吃上热饭热菜。“我不想吃低保,要用自己的手养活自己。”用上微波炉不多久,他加入了钟楼区肢残人志愿者服务队,常常撑着板凳上街去为市民免费修车。

  三堡街社区的盲人小伙许军,当年的心愿是“学一点按摩技术”,我市盲人医师吴根法得知后收他为徒。后来,徐军在家里开了间诊所,生活有了很大改善,还常常帮居民们义诊。

  故事3

  主题词:感恩

  最让人心慰的付出——

  受助一只微波炉,却把角膜捐给了需要的人

  5年中,也总是被受助者们感恩的心所打动。好心人的举手之劳,他们却铭记在心。

  北环社区居民杨达智,当年通过周末关爱为女儿要了套《百科全书》。这之后,老杨工作之余常常参与“一加”爱心社的活动,成了社区的残疾人专职委员,还加入了“雷锋擦鞋班”,常和队友一起走上街头为居民义务擦皮鞋。

  广成路社区周云平夫妇的女儿两年前咪咪患上肝癌,通过“周末关爱”收到了1万多元捐款仅仅两个星期之后,咪咪就不幸去世。周云平夫妇把没有用完的8000元捐了出来,在社区里设立了“咪咪爱心基金”。

  戚墅堰站北社区的27岁青年丁波,2007年在“周末关爱”中收到一只微波炉,当时便许下承诺:死后,捐出眼角膜给需要的人。2009年1月,丁波因为骨癌不幸去逝。当年春天,他的眼角膜让两位市民重见光明。

#p#

  捐助者的故事

  故事4

  主题词:熟人

  最熟悉的陌生人——

  “荆川东”、“妙峰、妙芳”……其实都不是真名

  每次报道“爱心回应”,总会听到社区干部的“抱怨”:很多人不肯留名,有的甚至不露面。即便如此,很多“熟面孔”还是被发现了。

  不少社区都收到过标着“铂安国际”的快递,里头是500元钱。好不容易打通电话,才知道“铂安国际”是2008年起就开始通过快递参与周末关爱的“荆川东路25号”。这个姓钱的小伙子在荆川东路开了家贸易公司,后来搬到了新北区铂安国际,快递名称也跟着变了。

  一对退休老夫妻、谈先生夫妇、妙峰、妙芳这些称呼,出现的频率也很高。这些名字其实都是一对老夫妻——住在清潭、生活并不宽裕的谈华生、倪琴芳夫妇。79岁的谈华生老人有记日记的习惯,可一共给周末关爱捐过多少钱,日记中只字不提,他也怎么都算不出来了。

  故事5

  主题词:老外

  最富有爱心的过客——

  英语外教拖着外地朋友来捐款

  参与过捐助的1000多位好心人中,我们也发现了外籍友人和外地朋友的身影。虽然对这座城市来说,他们只是匆匆过客,但爱心永留。

  2010年3月,盖茨液压技术(常州)有限公司美方总经理Humberto将新桥镇政府奖励公司的1万元奖金,捐给了“周末关爱”栏目。

  这一年7月开始,常州环亚西文现代英语培训中心任教的美国退休老师Denise,每周两次走进西仓桥小学、延陵中学,为外来工的孩子免费教英语,坚持了一整年。

  2007年夏天,来常送货的安徽司机张光华无意中翻到一张过期的晚报,打来电话要给脑瘫青年尹晓东推荐医院。“我的儿子也是脑瘫患者,现在康复效果很不错。我马上就要回安徽了,要不真想去看看晓冬。”

  故事6

  主题词:改变

  最雪中送炭的帮助——

  一副眼镜、一个朋友,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花园二社区,是第一期“周末关爱”走进的社区。居民何志芳当时患青光眼,因配不到合适的眼镜而找不到工作,陷入贫困。有过下岗经历的伊百源眼镜店老板帮她配了副特殊的眼镜。戴上眼镜的何志芳,如愿找到工作,生活有了很大改变。

  2007年初周末关爱走进青山路社区,单亲家庭的女孩王堰想要一只粉色书包,因此认识了丽景花园的蒋女士。这5年里,两家像走亲戚一样常来常往。如今,小堰已是个快乐的高中学生。

  社会关爱故事

  故事7

  主题词:热点

  最丰富最持续的关爱——

  给小云云的礼物可以开个百货商店,给开开、兴兴的帮助到现在还在持续

  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要数斜桥巷社区两岁半的女孩小云云。这个洋娃娃般可爱的女孩,只想“吃肉肉和牛奶糖”,可最后收到的物品,足够开个小百货商店。60多人的捐助者名单,在报纸上足足占据了小半个版面。好多人带着孩子来看小云云,要和她结对。机电学院的王老师每月都给小云云汇去200元,今年过年前,她又送去了压岁钱和新帽子。

  双桂坊社区的双胞胎开开、兴兴,2007年起因为周末关爱的报道引发了一场爱心大接力。刘海粟美术幼儿园与阳光培训中心让哥俩上了幼儿园,并设立了“开开心心基金”。前年,小哥俩升入广化小学,基金也一同移交过去。5年过去,开开、兴兴已经长成了小小男子汉。

  故事8

  主题词:感染

  最常出现的字眼:“全包”

  全包心愿、定向捐助、全年参与——100多家单位的爱心被激发

  5年周末关爱,有100多家单位参与其中。常常是周五见报当天,就有单位给晚报或社区打来电话:“这期的心愿我们包了!”

  2008年3月,安利常州分公司捐款10万元设立“周末关爱基金”,年底时又包下100个心愿作为“岁末特别行动”,为贫困户送上一份惊喜。

  2010年12月,常州苏宁电器向钟楼区慈善分会捐赠50万元,定向捐助“周末关爱”,成为至今为止最大数额的捐款。去年1月,苏宁电器又拿出10万元全包了圆梦行动的100个心愿。

  同年,中国银行常州分行和常州晟宇公司,分别每个月全包一个社区的10个心愿。去年,又有恐龙园、市城管局、华山医院等单位全年参与“周末关爱”行动。

  爱心的暖流,也感染着报社上下。去年5月,常州日报社社直第一、第二党支部的39名党员,捐款1.21万元包下戚墅堰河苑社区的10个心愿。

  故事9

  主题词:延伸

  最有价值的关爱行动——

  白血病少女贾静完成了一个“留住生命”的心愿

  春暖花开的季节,春江镇20岁的白血病少女贾静出院一年了。

  2010年10月20日,周末关爱收到贾静的求助信,《谁来帮帮她,一个患白血病的少女》报道刊出后,少女对生命的渴望打动了无数读者,武进淹城中医门诊负责人章程捐款1万元;西新桥实验小学六(4)班捐款1674.2元;多名不留名好心人捐款1万余元;苏宁电器捐款10万元;新北区国英小学捐款2.4774万元;常州大自然酒业总经理陶丽萍捐款2万元;新北区一位不肯留名的企业家捐款25万元。整整43万元,贾静有救了。

  由一期“周末关爱”而贯穿几个月、延伸到全社会的爱心,让这位花季少女在全社会的帮助下凑齐了手术费用,并成功接收骨髓移植手术,完成了她“想活下去”的心愿。

  “刚刚做过血液检查,各项指标都很好。一年危险期,现在过去了。”电话里,贾静声音甜甜的。

  “周末关爱”的行动,仍将继续……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