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太湖治理纪事:招招在七寸河面上郁郁葱葱
发布日期:2012-04-06

  “漕桥河的水真的清爽了,我心里看着都舒畅!”

  本月1日,对着前来监测水质的市环境监测中心工作人员,家住雪堰镇南新弄70岁的陈兰珍高兴地说。

  作为我市3条入太湖河道之一,漕桥河全长21.5公里,站在整洁后的驳岸上放眼看去,河面上郁郁葱葱,元币草、美人蕉、筕菜浮叶在吸附水中氮磷净化水质的同时,更成了一道风景。

  漕桥河变清,是我市开展太湖治理工作迈出的第一步。我市紧紧围绕“让太湖这颗江南明珠重现碧波美景”的目标,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关于太湖水污染防治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把保护太湖生态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的一种动力和新的契机,采取一系列招数,而且招招在七寸,不但治标,更在于治本,从而实现了各项治太目标。

  加快治理的关键——转型升级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布局调整,是治理太湖的关键。

  我市全面禁止新上不符合产业政策、布局定位和《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中的禁批项目,而对引进项目,清洁生产水平必须达二级以上,全市24个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禁止新上项目。全市5年共关闭化工企业1100家、印染企业78家、电镀企业4家,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设备498台(套);推进160家重点污染企业搬迁入园。

  实施工业企业“提标”改造。在完成6大行业、90家企业“提标”改造之后,又完成108家企业“提标”改造、240家重点污染源雨污分流和排放口规范化整治;250家印染企业已基本完成整治。

  我市坚持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之路,重点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大力发展新能源等七大新兴产业。去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65家,总数达618家;实现高新产业产值3008.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6.2%。

  污染防治的保障——环境基建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太湖水污染防治的重要保障。

  至今,全市共建成投运29座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管网1562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7.2万吨/日;建成22个老集镇和588个村庄点源治理工程。规划建设的46座城市、乡镇及工业污水处理厂也已全部建成,市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已达90%以上。全市已全部完成入湖船舶100%配备垃圾存储器和油水分离器,船舶垃圾和含油废水集中处理率达90%以上。

  全面完成竺山湖生态清淤工程,累计清淤面积达8.6平方公里,清淤量292万立方米。滆湖一期150万立方米、二期180万立方米清淤均已完成。完成了太滆运河等21条环太湖河道及全市286条河道和9565个河塘清淤。建设了入太河道以及滆湖、长荡湖周边8900亩生态湿地。全市建成面源氮磷流失生态拦截系统55.3万平方米、生态沟渠3.65万米。 提前全面完成漕桥河整治规划的7方面26大项工程,累计投入资金4.8亿元。太滆运河、武进港、直湖港等9个省下达的小流域年度整治任务全面完成。全面实施了太滆运河主要支流永安河综合整治,河道水质提升两个等级。

  根治污染的源头——创新机制

  要想还生机于太湖,予河道、湖泊以休息,常州正努力探索一条以预防为主、源头治理为重的管理机制。

  我市常年坚持实施环保月度点评会制度,对各辖市、区重点治理工程进展情况进行现场督查考核,每季度第一个月由市长、其他月份由分管副市长组织召开点评会,对各辖市、区治理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打分排名,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监督。建立了市领导挂钩负责制度,主要河道都有一名市领导任“河长”,实施月度报告制度。

  我市在省内率先实施了企业环境信用等级动态评定,每月将企业环境信息纳入银行企业征信系统,各金融机构据此实施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倒逼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改善环境行为。央视等7家中央媒体对此曾作专题报道。

  我市还制订了《太湖蓝藻爆发预防与处置应急预案》和《太湖“湖泛”巡查及应急处置预案》,实施竺山湖和滆湖湖库、主要入湖河道和相关河道184个断面的加密监测,每月分析水质变化。度夏期间,每日开展蓝藻巡测和“湖泛”巡查。

  本报记者 王淑君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