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行动:回访100户家庭 阳光使者忙不停 |
发布日期:2012-05-21 |
“心系百姓、情暖万家”志愿服务月月行活动于3月启动,4月份的主题是文化志愿服务。在一个月时间里,瞿秋白纪念馆的文化传播志愿者、市文化馆的文化培训志愿者和文化行政综合执法支队的文化监督志愿者,发挥自己的专长,为需要帮助的人奉献了优质服务。他们付出了一点时间和爱心,却收获了更多成就和笑容。 文化培训志愿者:成为公益舞蹈班的助教 “在这里学的东西,一定要回馈给更多人” 从今年3月开始,每周五下午,10多位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中年阿姨就会来到市文化馆的舞蹈室,上免费的中老年舞蹈班。5月18日,她们开始排练民族舞《十送红军》,现场除了老师,还有两位热心志愿者在指导学员的动作。大家都亲热得管她们叫班长。 李班长跟随文化馆的邓老师学舞多年,听说她在上公益舞蹈课,便立马加入。由于舞蹈底子好,李班长很快掌握了要领,义务当起了老师的助教,给零基础的学员开小灶。“我热爱跳舞,也得益于文化馆,所以在这里学的东西,一定要回馈给更多人。” 文化馆的中老年舞蹈班最多容纳20人,目前已有18人加入,学员们来来去去,志愿者却始终如一地坚持在这里。 文化培训志愿者:教“天爱儿童”欢唱歌谣 “没想到能收获这样满满的笑容” “吴老师,吴老师!”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吴帆刚走进“天爱儿童自闭症脑瘫儿康复中心”的艺术课堂,一群小朋友就围着他兴奋地大喊。吴帆头戴孩子王的帽子,站在教室中间,手舞足蹈,教他们唱《歌声与微笑》。作为文化培训志愿者,文化馆的6位工作人员杨娜、伍玉兰、季旻孜、刘凯、袁苑和吴帆从3月底开始,每周三来天爱一次,为脑瘫儿童上音乐课。 志愿者季旻孜告诉记者,学习音乐能刺激脑瘫儿童的神经,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从某种角度上有辅助治疗的效果。为了弥补天爱艺术类师资力量的不足,6位志愿者轮流来上课,为“天爱儿童”量身定做教学课程。 “我唱歌特别大声,做得动作也特别有力,就是为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吴帆说孩子们模仿他,就会慢慢摸索出一种感觉,拍手这样的动作,还能培养协调能力。“他们表达情感特别直接,我来这里,没想到能收获这样满满的笑容。” 文化传播志愿者:为福利院儿童充当讲解员 “能给他们讲解,我又紧张又开心” 4月29日下午,11名来自觅渡桥小学的志愿者们嘴里反复念叨着台词,演练着脸上的表情和手上的动作,他们正在为即将到来的福利院的孩子做着准备。 4月15日,瞿秋白纪念馆的大学生志愿者走进儿童福利院,讲述“少年秋白”的故事。这次,儿童福利院的孩子回访,志愿者服务队则换成了觅小“秋白讲解团”。“孩子和孩子的沟通,更能触动彼此的心灵。”瞿秋白纪念馆的馆长助理冯昕告诉记者,这次讲解共分为11个环节,小志愿者每人负责一段。 5年级的杨雨薇讲得绘声绘色,孩子们听得入神。虽然是第一次做志愿者,但她已经参加过多次大型活动,讲解熟练又老道,“能给他们讲解,我又紧张又开心。” 觅小“秋白讲解团”从1985年创始至今已有近30年的历史,由2-5年级的学生组成,作为瞿秋白纪念馆的志愿者,他们是年龄最小的一个群体。 文化监督志愿者:让网吧经营更规范 “抽烟的人少了,我很有成就感” “请你把烟头灭了,网吧不让吸烟的。”19岁的刘小蓉左耳打着耳钉,一副典型90后打扮。要不是胸口贴着印有雷锋头像的志愿者标识,谁都想不到他是一位志愿者。4月21日,刘小蓉跟随文化行政综合执法支队的工作人员一起,巡视常工院附近7家网吧。 刘小蓉说,以前和大家一样不讲究网吧环境,吃泡面、抽烟、随意喧哗。自从做了志愿者,他不仅自己有所收敛,心中还多了份责任,看到不规范的事情就要管一管,“抽烟的人少了,我很有成就感。” 文化监督志愿者队伍中,除了有刘小蓉这样的年轻志愿者,大部分是退休人士,61岁的刘响锁和63岁的许梅芳就是其中两位。4年前他们便加入志愿者队伍,每周都去巡视网吧,做得最多的就是查身份证,防止未成年人进网吧。 据文化行政综合执法支队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文化志愿服务月里,有50人次志愿者参加了监督活动。 #p# 5月20日是第22个“全国助残日”,由市文明办、团市委、市志愿者总会与本报共同主办的“学习雷锋好榜样——心系百姓、情暖万家”志愿服务月月行活动也进入了第二个主题:助残志愿服务。上周,来自天宁青龙苑社区、苏宁电器集团和外汽出租车队的志愿者给残疾人送去关爱和温暖,点滴帮助会聚在一起,让他们的生活充满更多阳光。 一群多才多艺的残疾人,让城管志愿者钦佩不已 钱立是来自天宁城管执法大队机动中队的志愿者。5月16日,他和另外5名城管志愿者一起,到青龙街道青龙苑社区活动中心,为这天举办的“因您而感恩,而我当自强”助残日活动服务。他们负责重残者和盲人朋友的接送、上下楼的搀扶、舞台道具的搬运及现场的清扫和维持秩序等工作。 盲女何静洁与肢残者蒋洪伟表演了二重唱,肢残者董永清展示了捏泥人表演,聋人杨森良当场泼墨挥毫……整个舞台的背景制作及舞台效果,都是清凉新村一位没有双手的残疾人蒋百争设计的。钱立说,以前经常在电视里看到残疾人表演,但这样近距离面对一整台残疾人表演,还是第一次。“他们很坚强,多才多艺,我很佩服他们。” 早在去年5月,天宁区城管执法大队就与天宁区残联结对,开展了“助残帮困”先锋行动。一年来,城管志愿者们走进残疾人家庭,送钱送物送关怀,清理盲道停车,开展“无障碍设施”畅通工程,关爱智障和自闭症儿童等,切切实实帮助残疾朋友解决实际困难。 回访100户残疾家庭,苏宁的“阳光使者”这周忙不停 17日下午4点,常州苏宁电器的3位志愿者来到位于宫苑宾馆旁边小弄堂里的一户人家,这是他们助残活动的最后一站,也是一周来回访的第100户残疾人家庭。 去年助残日前,常州苏宁电器与钟楼区残联合作,向100户有困难的残疾人家庭捐赠了电器。今年,志愿者们一家家回访,除了调试和保养电器,还免费为残疾人家庭修理损坏的老电器。志愿者潘娜告诉记者,苏宁集团从2006年开始就成立了志愿者队伍,倡议员工每年捐一天工资,用一天时间做公益。活动中,每位志愿者都身穿橙色马甲,背后写着“1+1阳光行,社工志愿者行动”,大家都亲切地叫他们“阳光使者”。 虽说是最后一家,志愿者陈红青仍反复查看一台老旧风扇,拆开后才发现需要换零件。“这样吧,我拿回去修,弄好了再给你们送回来。” 红星车队刷新了残疾人的记忆 市民广场、西太湖揽月湾、常州北站……这些美丽的风景让出不来远门的残疾人,第一次感受到新常州的新变化。48岁的张以宁6岁时患了小儿麻痹症,她说对常州的记忆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南大街上商铺挨得紧紧的,道路很狭窄,没有什么高楼。而今天行驶在高架上,身临其中,发现常州变大了,变美了!” 而载着她逛常州城的的哥费红卫一边向她讲解常州的新变化,一边乐呵呵地告诉记者:“我们是红星车队的,专门献爱心的车队,这个车队成立一年来,经常接送高考生、帮助残障人士的!”说着,费红卫把自己的电话留给了张以宁,“下次,需要叫车,尽管联系我好咧!” |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