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24孝”出台,温暖的孝心有必要标准化吗? |
发布日期:2012-08-24 |
正方:对应当前社会现实,出发点在于触动子女孝心反方:给“孝”上纲上线,难以切合每个家庭的实际 “孝”成为当季热点话题。从“常回家看看”入法,到北大校长跪母祝寿,均掀起了不小的舆论浪潮。日前,由全国妇联、全国老龄办等发布的新版“24孝”行动标准,同样引发热议。不少市民认为,孝的方式有很多种,每个家庭的情况各不相同,一刀切列出24项标准,把温暖的“孝心”变成了冷冰冰的条文。 背景篇 父母们一天天变老,独一代子女的“孝”有些缺失 关键词1:空巢的老人 子女不在身边,养老问题前所未有的突出 我国已迈入老龄化社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85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3.7%。日前,北京大学发布调研报告,我国空巢老人家庭超13%。 在我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有73.4万,占总人口的20.2%。养老、家庭服务、情感关怀,成了这个社会无法回避的问题。 龙船浜新村是个老小区,阳台上晒着的老式汗衫、睡裤,竹编篮里晾着的干面,都暗示着主人的年龄。 赵阿姨有几个月没见到儿子了,儿子在外地有份体面工作,就是忙。偶尔打个电话,话题说来说去就那么几个:家里好不好,工作好不好,身体好不好……她一辈子好强,一句“回来看看”很难出口。 “这个家空荡荡的,烧一个人的饭菜,也没劲……”和赵阿姨做伴的是邻居家居阿姨。有时,两人会搭伙买菜、吃饭。 赵阿姨是虎妈,从小教育儿子,男孩子要独立,不能婆婆妈妈。等儿子遂了她的愿,她隐隐又有些后悔,她希望他能够,对数月才能见一面的母亲撒撒娇。 居阿姨想得通透:“随便过过,能有多少年啊!” 龙船浜新村有三百多户人家,和赵阿姨一样的空巢家庭还有几十户。 关键词2:子女的压力 倒金字塔家庭结构,子女面对4个或4个以上的老人 茭莆巷的老常州季婆婆还记得:过去,都是一大家子住在一起,家里的女孩子成家出门后,男孩子才能留在祖屋。即便是分家,兄弟几个也还是在附近盖房子,共同赡养老人。而现在的年轻人面临的却是一对多的养老,也就是说,两个年轻人可能要负责4个或者4个以上的老人,跟过去完全相反。 老龄办负责人指出,新的“24孝”正是针对这一现状。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使得年轻人不再能像过去一样,可以承欢膝下。细细梳理24项条目,不难发现,其中一大半都有个基本前提:有时间、有机会和父母在一起。 新版“24孝”,从“教父母学会上网”到“定期带父母做体检”,从“为父母购买保险”到“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沟通”。时代在变迁,表达方式也需要不断变化。尽管标准见仁见智,但与“卧冰求鲤”、“郭巨埋儿”等“旧24孝”相比,是一种创新和进步。 “‘24孝’的实施难度不小,但能够引起子女的反思,这才是它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3:独一代的孝心 在宠爱中长大的独一代,到了关心别人的时候 独生子女政策实施后,孩子成了两个家庭的宝,在呵护中长大,“独一代”的特征渐渐显露。比起父辈,“独一代”们更为自我,生活能力也相对差一点。啃老、拼爹,苹果三件套,类似负面报道屡见报端。 “我不放心让女儿独立,因为独立就意味着承担风险。”一位父亲开玩笑,称自己宁愿被啃老,也不愿变成失独老人。这边是父母、老人的全力呵护,那边是子女的习以为常。 常州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公共管理系主任杨春华认为,当下社会,“孝”处于一种扭曲的状态。“新24孝”的提出,其实正说明目前社会孝心存在缺失,传统的“孝道”文化在社会转型中在蜕变、消失。 过去,一个家庭往往有四五个孩子,父母的爱需要分配。而独生子女政策实施后,独子无条件享受上辈人的爱和包容,无需付出。“对父母付出,才能让孩子学会什么是‘孝’。” 杨春华说,“这件事情本身是有意义的,更多在于呼吁。至于孝顺,不一定要拘泥于‘24孝’,而是要多站在老人的立场,为老人着想,让他们感觉到温暖,这才是核心和本质。” #p# 热议篇 将“孝”标准化究竟有没有价值? 调查显示:六成认可其出发点,四成认为是在“做秀” 将“孝”标准化究竟有没有价值?为此,记者在几所小区内做了调查。六成受访者表示,这种做法出发点不错,就是不太具有操作性。而四成受访者则表示,标准不接地气,有“做秀”之嫌。 一位受访者说出了不少子女的心声:迟滞“常回家看看”脚步的,不仅是个人的问题,更有各种现实的阻隔。工作压力、假期缩水,让打拼的“白领”们有家难回,也无法安心尽孝。 看看那些备受争议的标准: 常回家看看,戳中了“南漂”者的痛 “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新标准第一条,就让漂泊在外的子女们纷纷中枪。 “白骨精”郭书是常州媳妇,就职于新北区一家外企,老家在泰州,一两个月才能回家一趟。 “被我放鸽子最多的人,可能是我老妈。”高强度工作,还要料理好小家,让她常有分身无术之感。说好要回家,有时日子临近了,又突然要加班。 时间长了,郭妈不再发“回来看看”之类的短信,改发“妈妈今天烧了XX菜”。加班饿得胸贴背,看到短信,郭书恨不能飞车回去。可想到手头没完没了的工作,只好又作罢了。 给父母做饭?下馆子不是吃得更舒服? 新标准第四条:建议给父母做饭。现实的情况恰恰相反。采访中,记者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不少年轻夫妻,在小家,手脚勤快;回到老家,就掼摊了。 “回爸妈家最大的好处,就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29岁的李芸芸学校上班,朝九晚五。回到老爸老妈家,芸芸就是大小姐。老两口才厨房里忙活半天,看到女儿胃口大开,特有成就感。 “一周五天带着好员工的面具,太累了。爸妈家是我的自留地。”在芸芸看来,自己每次回家都给爸妈买衣服、吃的、保健品,也陪二老唠嗑,用不着给父母做饭。“不给父母做饭就不孝啦?是不是太夸张了!我宁愿带他们下馆子,吃得更舒服点。” 每周打个电话、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沟通,这个可以有 尽管吐槽众多,“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沟通”、“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几条朴实的标准,还是得到了8成受访者的支持。不少子女表示,自己会尽量满足父母的物质要求,不过,主动跟父母聊心事还是比较少的。 “父母是习惯的存在,可能因为这样,反而忽略了他们的感受。”一位中年受访者有点感慨。 燕兴社区主任万鹏翠认为,“新24孝”能引起大家的关注,是好事情,从关注到了解,子女看了应该会有所触动,有所启发。“百事孝为先,这句话光说没用,得实实在在做,那才是真的孝。触动子女的孝心,出发点是好的。不过,毕竟只是一个建议,不用太介意它的操作性。” #p# 微博吐槽:有板砖,也有赞扬 “孝子”们教会爸妈上网后: JunkDNA垃圾基因:我爹正距离我不到10米,他在玩游戏,一上午没有理我了。我倒想表现表现,但是…… 绿豆冰柠檬:电视上说现在提出新“24孝”,要教父母上网,我妈要我教她上微博,她还要关注我,这,我的言行不就都暴露了么……老妈啊,其实你可以不用这么洋气的… 微博公知们出场: 柒音V:孝顺是基本道德,这还用设立规章制度吗?如果基本的道德准则都需要制定规范,这是不是悲哀? 吴思-建筑思:常带爱人、子女回家,节假日经常与父母共度,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等!我们的农民工能做到吗? Giselle在路上:最基本而实际的孝就是成年后尽快独立,至少别啃老了,别让家人还为你的工作生计操心,为你买房子掏光积蓄。 Persistent____:孝顺不是号召的,也不是弄个版本就能管用的!你就是上了法律法规,照样有不孝顺的! 屌丝们震撼了: 笑笑邦滴小帮主:有那心也没那精力!大学毕业要工作,要买房,要赚钱,要为了以后的生活努力,所以经常回家不可能。出新的孝规,还不如研究下怎么解决现代人的压力! 自由的木须:新24孝标准,我是大大的不孝之子! 看那猪会上树:幸亏我是农民子弟,天天陪着老爸老妈!幸亏我学过烹饪!动不动给他们做好吃的。 高级黑们的建议: 鱼-小-飞:多生几个,分着做,比较容易做全! 清静天和:如果24孝写入劳动法,我国的休假制度会比发达国家还要人性。 #p# 现实篇 物质PK精神的“孝道”实践,大多数父母还是需要后者 “亲自给父母做饭”、“定期带父母体检”、“教父母学会上网”、“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24条孝的标准,看起来都是生活中最遇到的事,但是,对于很多家庭来说,父母与子女对“孝”的理解,以及具体的表现,远没有这么复杂。父母对子女的“孝心”大多要求不高,子女过得好,能经常回来看看,陪他们聊聊天,就算一家人一起散散步也行;而子女的“行孝”也都有自己的方式,并不会束缚在“新24孝”的框框里。 如何表达“孝”,看看子女们怎么做 70后护士张霞:搓麻将故意输钱让老人开心 多陪陪老人,就很孝顺了。我们属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一代。我住世纪明珠园,我爸妈和他爸妈都住附近。一个月,一半在我爸妈家吃,一半去他爸妈家吃,晚上回自己家。 人家说婆媳关系难搞,我倒不觉得。我婆婆爱搓麻将,我空了就去陪她搓。如果故意输点钱给她,她就更开心咯。老人嘛,和小孩一样,要哄的。 80后白领朵朵:分享共同的爱好 按照标准,要我给父母举办什么生日宴会,关爱卡,听往事什么的,我都觉得挺矫情的。每个人的表达方式不同,每个父母喜欢和可以接受的方式也不同,比如我妈妈喜欢吃什么,有时候我看到会买点,她喜欢看电影,我也喜欢,就会一起去电影院看。在其他家庭成员看来,我就是孝顺的,会爱的。在能力范围里,定期带父母体检,购买保险,倒是我看了这个新”24孝”之后学习到的。 2009年朵朵大学毕业回到常州,发现妈妈整体围着家务团团转,而业余生活几乎为零,就想起了教妈妈上网解闷。除了网络,朵朵妈这两年的生活也渐渐丰富起来,都喜欢看电影的母女俩有时候会去电影院过把瘾,“《加勒比海盗4》《战马》《哈利波特》我们都一起看过,妈妈挺开心的。”更疯的时候,俩人直接去KTV开个小包,唱邓丽君、徐小凤,还有蔡琴。 90后小学生沈文宣:不给老爸老妈闯祸 我对“笑”的理解是:开心就笑,不开心就不笑呗!啊?孝啊……我帮妈妈打扫卫生间,打扫办公室哦。我还送礼物!情人节、妇女节、母亲节,我给她送过玫瑰花、巧克力、卡片,她很开心的。 在学校,我没给老爸老妈闯过祸,这算不算孝顺?还有哦,暑假我都是自己找同学玩,没烦我妈。 需要怎样的“孝”,听听父母们怎么说 旁人眼中幸福的老爸:买贵衣服,不如找个女婿 家里就一个女儿,从小到大当然捧在手心里了。听说要谈谈女儿的“孝”,许郁文得意地指了指身上的行头:“喏,衬衫和西裤,女儿挣的第一份工资买的,一千多。”一旁的朋友也说他好福气。 那希望女儿怎么孝顺自己?许爸爸不禁打起了趣:她现在能带个男朋友回来就好咯! 许郁文说,其实父母都一样,现在只有一个孩子,从小捧到大,只要她好,能多念着点父母,其他没什么要求。 女儿口中“难伺候”的老妈:不要乱花钱,多回来看看就好 “一件衣服好几百,我要他们花那钱干嘛。所以平时什么张节啊,都不要他们买东西回来。只要他们过得好,还能常回来看看,我们就很满意了。” 听了老妈的一番感慨,平时老抱怨老妈“难伺候”的陈璐明白过来了:怪不得大热的天回去吃饭,老爸老妈忙得汗都贴衣服上,还是喜滋滋的。“有时候我自己回家住,老妈总要把我拖着聊到后半夜。” 不过,陈璐说自己现在给父母的礼物还是照买,选性价比高些的,或者给张超市卡让他们自己去买。“父母年纪慢慢大了,可能还是希望我们做子女的多给他们一些精神上的关心吧,在这一点上,我们还能多付出一些。” |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