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戚大街社区有位80岁“济公”一直演到非洲
发布日期:2012-07-31

 

  平时的王根生,头发梳得锃亮,戴副老花镜,上衣兜里揣着的老三样——木梳、钢笔和雄狮牌清凉烟,80岁高龄依旧保持着“香港派头”。可是一个转身,破破烂烂的旧袍子往身上一披,麻花绳子腰间一系,头戴梭形帽,手执破蒲扇,胸挂一串念珠,腰间一个酒葫芦,嘴里哼起“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

  戚大街社区的居民都叫他:济公”王根生。

  去非洲:

  说学逗唱学“济公”,当地黑人都跑来看节目

  王根生的老家在苏州同里,从无锡纺织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常州大明厂。1988年,他和几名同事,被派到了非洲尼日利亚的卡杜那市,担任厂区的技术指导。

  “那边每逢圣诞节、春节就会搞一场大型的活动,我一个人要表演好几个节目。”从小喜欢听戏演戏的王根生把表演天赋带到了非洲,锡剧越剧黄梅戏,扮福禄寿财神,王根生一下子成了厂里的“节目王”。

  “后来就想到了济公,因为我逢电视里有济公的戏必看,而且我长得也有点像游本昌(济公扮演者)。”于是,裁布做衣服、找道具,在市场上找磁带,一手酒葫芦一手鸡大腿,登台唱起了“鞋儿破,帽儿破……”

  王根生所在的厂里有200多个华人,其中85%都是香港人。“当地的华人对济公也有印象,他们后来都叫我‘济公’了。”于是,“济公”王根生的名号一传十十传百,每逢有节目的时候,连厂里的黑人清洁工也跑来看。

  回常州:

  济公的“瘾”一直没退,老先生说“我要上春晚”

  回国后,济公的“瘾”一直没退。

  为了要演得像,王根生还特意在市场上淘到了个小济公摆像放在家里,逢济公的节目也必看,“相当风趣,又有点轻浮,其实那不是轻浮,是一种逍遥自在。”挥着破蒲扇在跟前唱起来,两句唱罢一个转身,嬉笑怒骂嗔表现得淋漓尽致。

  王根生是社区的志愿者。一次偶然的机会,社区干部得知他的非洲经历,邀请他在元宵节给大家“送福”。“一开始我还坐在那边开会,趁空溜出来换了衣服,唱着《济公歌》进了会议室,刚进门,大家的掌声就响起来了。”此后,每逢元宵、端午、圣诞、春节,戚大街社区都会有一位从非洲回来的“济公”给大家“送福”。

  多才多艺的老先生的心里一直还一个念想:“非常6+1”“我要上春晚”这节目,我老头子能不能也去演一演?“不是为了出名,我就是想把快乐带给大家,也希望老年人都能跟我一样,晚年找点乐子。”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