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社工:我“门儿清”年轻社工:留QQ去“个人空间” |
发布日期:2012-07-31 |
“一户居民在阳台上养鸽子,鸽粪鸽毛飘落在其他住户阳台上,居民投诉到社区,请问如何处理?” “某小区业主与物业有矛盾,社区主持的协调会上,双方恶语相向。作为主持人,你如何应对?” 在南大街街道组织的社工技能大赛上,犀利的案例分析题难住了不少年轻社工。而经验丰富的老社工则娓娓道来。 现状:新社工碰上老难题 这是第三届社工技能大赛了,南大街街道副主任周霞告诉记者,旨在提高年轻社工的实践能力,缓解目前社工青黄不接的现状。 社区改革在2000年,当时进社区的88个社工,多是50后、60后,每三年一次换届,现在只剩下8个人。近年来,对社区工作要求提高,年轻、专业的社工颇受青睐,一大批80后涌入社工队伍。 眼下,老社工正在离开社工队伍,而年轻社工却没有做好准备。社区工作出现了一个断层。在周霞看来,年轻社工笔杆子不错,也很专业。可就是一样:不擅长做群众工作。特别是邻里纠纷,复杂的矛盾,年轻人束手无策。 在许多社区,老社工和居民感情很深,一提让他们退休,居民都急。“我们也有顾虑,他们退休了,谁来接任又是难题,年轻人担不住事。” 矛盾:社区工作=八卦精神? 必须了解居民的家庭情况——这是两代人的共识。不过,有没有必要搞得那么“熟”,则是两代人的分歧点。 老社工眼中的80后社工:猫在电脑前,键盘声“噼里啪啦”,QQ提示音“滴滴答答”。 “老婆好点没有?恐怕还是要去复查啊!” “听说小佬考上苏大了啊?有出息的么!” 和张雯燕在社区里走了一圈,不断有人上来打招呼,她则熟稔地问问对方的近况。2000年来到杨柳巷社区,张雯燕算是第一批社工。 “他是什么样的人,身体怎么样,有什么特殊贡献,家庭和不和睦。爹妈兄弟姐妹是谁,关系怎么样。这些不弄清爽,怎么做社区工作?”张雯燕告诉记者,自己刚开始做社区工作,几乎是泡在居民家里,挨家挨户了解情况,和居民掏心掏肺。 处理矛盾纠纷,她还有自己的一套经:居民抱怨,要倾听。居民骂娘,要礼待。做中间人调解,要气场全开hold住。 眼下张雯燕49岁,算算年龄,没几年就要退了。可让她担心的是,年轻社工们似乎总跟居民不是那么亲热,居民有麻烦事也不大愿意对她们讲。“年轻人有本事,有素质,就是不太接地气。” 80后社工眼里的老社工:串东家走西家,家长里短聊半天。 “7月28日,有场才艺活力秀,踊跃报名啊亲!”飞龙社区的小吴猫在电脑前,在社区的QQ群里拉人气。很快,几个居民就向她打听具体情况。 小吴熟悉社区的人头,不过,在她看来,社区工作也是服务行业,服务对象是小区的居民。时代在变化,社区的定位应该是“服务者、调解者”,而不是传统的“知心大姐”。 “跟居民打交道应该有个度,给彼此留点personal space(个人空间)。”小吴认为,现代人比较注重隐私,社区了解基本情况、及时传播信息就行,老上门打听,是打扰居民。有了QQ、手机,社区要组织什么活动,在线发个消息大家都知道了。 虽然彼此的观念不同,有一点,小吴还是挺佩服老社工的:会做工作。 有居民因琐事闹到社区来,老社工听个前奏就知道对方的来意。“对方爆粗口了,他还笑呵呵地端茶倒水。”要是换了自己受到人身攻击,小吴觉得,搞不好脑门一热,捋起袖子就…… 试水:给新老社工搭交流平台 老社工即将退休,如何让年轻社工尽快挑起大梁,成了不少社区、街道的难题。 2008年,南大街街道成立社区工作者协会。14个小区的社工、协管员均是会员。周霞介绍,这是给社工们搭建了一个相互切磋、交流的平台。协会会不定期开展活动,让老社工讲讲如何入户做工作、如何调解纠纷。年轻社工则可以讲讲如何利用网络,与居民沟通。如今,几个社区的年轻社工也可以独当一面,不再是娇小姐。 周霞透露,明年的社工技能大赛将会采用实战。让社工现场处理各种矛盾、纠纷,考察社工的综合能力。 |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