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你眼中的奥运:刷微博吐槽 为八卦心动(图)
发布日期:2012-08-03

 

 

  4年一次的全球盛会,开幕已经一周。

  若干年前,奥运会之于我们,曾被赋予太多体育之外的意义,对赛场的关注和对金牌的渴求,曾是全民的一致目标。所幸,初尝举办奥运和金牌榜第一的滋味后,我们开始学会渐渐放松紧绷的神经,去享受竞技体育带来的种种美好。

  记者昨天在市中心街头随机发放了30份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30位受访者中有3位表示对伦敦奥运会“完全不关心”或“没什么兴趣”,其他受访者则都会通过各种方式关注奥运,但在观赛方式、热点和心态上,出现了很多新变化。在不同的视角中,奥运会被投影成不同的样子,可以是一场国力比拼、一场巅峰竞技、一场荣誉之战,也可以是一场娱乐盛会,或是一部偶像剧。

  观赛热度

  4年前到达顶峰,今年有所回落

  经历了2008年的举国狂欢,进入尴尬的7小时时差,面对“比起往年,你对伦敦奥运的关注度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近半数受访者坦言自己“关注少了”。

  “时差太尴尬了,精彩的比赛都在半夜。”冯俊和爸爸都是体育迷,但迄今为止只看了两场游泳比赛的直播,“上届奥运没有时差,我们一家三口每天都要看好几个小时的直播。”

  好几位受访者也表示,对奥运的热情在4年前到达顶峰之后,必然会有回落。“我从来不关心体育,4年前因为在北京举办才看的。”“以前觉得奥运是件不得了的大事,现在自己办过了,就不那么稀奇了。”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超过半数受访者每天用于看奥运的时间不超过2小时,而且基本只选择观看中国的优势项目,跳水、体操、乒乓球一如既往是关注的焦点。

  当然,通宵看比赛的铁杆粉丝总是有的。30岁的万明给自己制定了详细的观赛计划,晚4点到早4点守在电视机前,哪怕帆船这样的冷门项目都不愿错过,只在比赛间隙睡上一两小时。

#p#

  观赛方式

  你看电视直播,我刷微博吐槽

  与略微回落的热情相比,观赛方式却越来越多样化。在“您通过什么方式看伦敦奥运?”这一项中,只有1人单独选择了“电脑”,其余所有人都将“电视”列为首选。不过,在30岁以下的年轻人中,同时选择“电视”、“电脑”、“手机”、“微博等社交网络”的占到了半数以上。

  “微博明显更加省时、省事,不用坐在电视机前等着比赛,随时随地都会有网友即时播报,图片视频也会第一时间出现。”28岁的上班族冯俊说,自己的大部分奥运信息都从微博上获得,“从赛况到花絮八卦,什么都有,比往年光看电视直播获得的信息量要大得多。”

  而在经历了春晚、欧洲杯等各类大大小小的事件,微博的吐槽功能在本届奥运会上也到达了一个新高度,网友们的经典语录,常常成为第二天媒体的标题。边看直播边刷微博吐槽,成了很多年轻人看奥运的新习惯。高中生董晓彤已经在客厅打了一星期地铺,电视和电脑永远同时开着,电视里一出现亮点,就迅速转移到微博上参与讨论。“有一半的乐趣来自微博,如果关掉电脑和手机,肯定会乏味很多。”

  观赛焦点

  你为金牌激动,我为八卦心动

  在“您关注哪些内容”一项中,受访者根据年龄不同呈现出分化。40岁以上的受访者几乎都选择了“关注比赛”,而年轻人的目光则更多的分散开来,喜欢的运动员、赛场内外的花絮、八卦,都会成为令人兴奋的亮点。

  年过六旬的赵德娣是一家五口中唯一坚持看直播的人,每到中国队的比赛,就双手合十不断念叨:“观音娘娘保佑,金牌是我们的!”赵德娣说,中国队得金牌,升国旗、奏国歌,就是她半夜起床的精神支柱,每块金牌她都会用笔记下,背得滚瓜烂熟。

  年轻白领王蓉蓉和同事们的动力却不是比赛,而是满屏的电眼、腹肌、大长腿。奥运对他们来说,更像一部偶像剧。“德国体操队有两个极品帅哥,一个像吴彦祖一个像陈冠希,不过身材还是游泳运动员最好……其实我们的愿望,就是最帅的选手赢比赛。”

  25岁的唐寅则更为赛场外的种种花边八卦亢奋不已,虽然一场直播都没有看,但通过微博,她对奥运开幕至今的大小事件了如指掌。“BBC的解说员每天都有爆笑语录;朴泰桓说孙杨‘像看女生一样看他’,真是基情四射;泰国举重女和日本体操男,光看外表可以性别互换;西方媒体质疑叶诗文服禁药,我们要真有那么逆天的药,早就给男足用啦!”

  观赛心态

  要金牌,也要合理的体制和赛制

  从回归奥运大家庭初期的艰难夺冠,到北京奥运会上豪取51金,随着中国军团越来越像砍瓜切菜般的胜利,国人的心态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采访中,虽然有八成受访者表示“希望中国队获得金牌,能振奋人心,扬我国威”,但面对不同的比赛过程和结果,却出现了越来越多理性的讨论。

  举重选手吴景彪失手举重金牌后,痛哭表示“愧对国家”,换来一片支持和鼓励声。“这只是个体育比赛,亚军也是值得庆祝的好成绩!”

  8月1日,中国羽毛球选手于洋/王晓理在小组赛最后一轮因消极比赛被取消参赛资格,国际羽联公布处罚结果后,事件迅速引发了一场全民大讨论,形成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部分人用“输球又丢人”形容国羽,斥责选手的行为违背了奥运精神,理应受到重罚;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这属于合理利用规则,赛制的漏洞不该由选手买单。

  而在中国代表团发表官方声明,接受结果不申诉,随即于洋宣布退役之后,网友们立刻一致调转矛头指向曾被国人引以为豪的“举国体制”和“唯金牌论”。“在这样的体制和价值观下,运动员被迫接受比赛策略,现在却成为牺牲品。”网友“水晶枫”说,“今天的中国已经不需要通过体育来证明国力,金牌背后的利益链更值得关注。”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