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图书馆之殇:5000册图书一年借阅率不足10% |
发布日期:2012-08-06 |
8月3日,在天宁区红梅街道北环社区图书室,记者看到1400多册涉及儿童教育、生活常识、医学健康、金融经济、文学艺术、科学知识等10大类的图书排列整齐,静静地躺在书橱内,很多都是崭新的。因为书橱放不下,还有3000多册收藏在柜子内。 “5000多册图书,一年来借书的不到百人,借阅率10%都不到。”社区主任王文红说。 为什么借阅率如此低?她分析原因有四个:年轻人上网看书,年纪大的看不清,中年人没有时间看,现在文化娱乐选择多。 “新书买不起,规模有限,效果一般。”兰陵街道浦北社区主任刘平认为,社区图书室的书,不如新华书店那么新,也不如市图书馆那么全。他甚至觉得,这样的社区图书室,即便没有,市民也不会有什么异议。 经常在社区采访,记者发现很多图书室的大门紧闭。有的社区主任表示,不敢借书,怕弄丢了,毕竟社区人手紧张,没有专门的图书管理员。 为此,红梅街道红梅新村社区主任王义珍表示,她决定以后招募志愿者来管理图书室,方便有需要的居民阅读。 “市民进不进图书馆,其实是文明程度的标志。相比书店和图书馆来说,社区图书室离市民最近、最方便。”只不过,兰陵街道晋陵公馆主任张敏今年暑假却遇到这样的尴尬:安排了上百张借书证,却只发出去几十张。 如何吸引居民多读书?雕庄街道朝阳村委会进行了有效探索。社区于2011年1月成立“百米读书圈”,现在已经有了30个读书学习点、150余人的志愿者队伍。读书点主要分布在8个自然村、工业园区、万都集团等地,“各类书籍数千册,各个读书点的书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轮换一次。”村党总支书记张南平说,“百米读书圈”还时常开展读书文化节、交流读书心得等活动。 天宁街道陶沙巷社区则在建筑工地上成立全市首个工地图书室,为100多位城市建设者带来了书的芳香。工地图书室成立当天,就有几十册图书被借阅。“工地图书室的成立,缘于陶沙巷社区流动图书馆开办的成功。”社区主任陈荷香说,图书支持来自于常州工学院图书馆。 以外来人口居多的青龙街道青龙苑社区,其图书室现有2万多册图书,主要服务新市民的孩子。“暑期早上8点30分就开放,暑假孩子们都要提前来抢位置的。”管理员沈晓春笑着说。“平时放学了,这里也坐满了孩子。因为他们放学回家,父母基本上没有下班,到这里来看书,家长放心,方便又省钱。” 据调查,我市社区基本上都设有图书室,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服务,能够正常发挥其功能和作用的却很少。如何让社区图书室不沦落为摆设和“花瓶”,对很多社区来说都是一道难题。问题是,单从社区层面,能不能破解这道题呢? |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