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阳光助学1+1爱心行动 多数市民要求“一对多”
发布日期:2012-08-07

  昨天上午,在市教育局帮困办,远东万安石油制品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将2万元善款送给4名准大学生,一人5000元。据了解,该公司已连续两年献爱心了,去年捐助了2名贫困生,今年又增加到4名。

  本报和帮困办联合主办的“2012阳光助学”开展10天来,前来慷慨解囊的单位、个人络绎不绝,目前已收到爱心款154600元,为第一批申请助学金的27个孩子解了燃眉之急。

  今年来献爱心的,多数明确表示要“一对多”

  帮困办主任董雅芬介绍,今年的助学活动,最显着的特点就是爱心人士出手“阔绰”,明确表示要“一对多”。

  上次提到的屠女士,早在7月初就打电话预约。学生信息在晚报刊登后,她又委托朋友去了帮困办,一口气点了10位。看到她这么热情,帮困办的老师又不好意思拂了她的好意,只能说“留点机会给别人”。最终,屠女士“抢”到了8个名额。

  还有一位杨先生,去年的活动中,他认领了两名学生。今年电话联系时,他就爽快地表示要增加计划。昨天下午,出差刚回常的他,第一件事就是将2万元送到市帮困办。这笔钱,可以帮4名孩子顺利走进大学校门。

  昨天下午,江苏中江焊丝有限公司也派专员来到帮困办,希望捐助5个孩子。此外,他们还打算设立“帮困助学基金会”,以长期资助贫困大学生。

  “爱心跟踪”,让往届生的学费也有了着落

  每年的“阳光助学”,原则上是帮助那些贫困的准大学生。其实,在活动开展中,不少人爱心持续跟踪,有的学生4年学费都有了着落。

  3年前,一对李家兄妹,认领了3个孩子,其中两个还是双胞胎姐妹。当时的标准是一人2000元。那会,李家兄妹承诺,4年大学都要管这3个孩子。今年,得知其中一名孩子在校综合排名第一,李家兄妹很开心,将“奖金”提升到4000元。

  当年,被北京理工大学录取的小彭拿到通知书时很纠结,专业是软件工程,学费出奇高,前两年一年6000元,后两年涨到16000元/年。幸好,资助他的张先生一直信守承诺,每年暑假,总是及时将学费送到帮困办,今年连续第3年了,而且每次都会多给上一两千。现在,张先生又鼓励小彭考研,并许诺只要继续读下去,学费就不要操心了。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有7名往届生的学费有了着落。

  考虑到孩子的心理压力,有爱心人士主动放弃见面

  捐款者要不要和资助对象见面?董雅芬说,作为活动发起者,他们是希望双方见一次的,这样捐款者心里有数,这钱到底捐给了什么样的孩子。

  可实际上,来献爱心的,多数都很低调,不仅不肯留下全名,甚至不要求见面,理由很简单:考虑到孩子们的心理压力,担心他们届时会局促不安。

  所以,他们直接将款项送到帮困办,委托工作人员转交给贫困生们。记者曾电话联系上一位捐助者,她反复强调,自己不图什么,只是在能力范围内,真心诚意地帮帮这些孩子。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