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插电”的纳凉方式 不少人还在惬意地安享 |
发布日期:2012-08-16 |
进入立秋已经一周,气温却持续着35℃不退。恒温的空调房令早上、中午、晚上没有分别。90后、00后的小年轻罕有“纳凉”的概念。 有人记得“不插电”的纳凉时代。那时,没有空调,把门板卸下来搭在天井里的板凳上。小孩子啃着瓜,大人摇着大蒲扇,在夜风里呆上一会儿,连呼吸都透着凉意,隐约困意也上来了。 村里的井、“冰镇”的西瓜、外婆摇的老蒲扇、院子里的门板,细数那些年,夏日纳凉的物品,都带上了层怀旧的气息。而“不插电”的纳凉方式,不少人还在惬意地安享。 村里的那口井,到了夏天才派上了大用场 新闸街道永丰村委刘家村是一个小村落,本地居民百来人,外地居民两百多人。村里的一口井有四十多年历史,从前,全村人淘米、洗衣、烧饭都靠这口井。有了自来水之后,这口井每到夏天才能发挥“剩余价值”。 “老刘,你家丫头嗲辰光去学校报道啊?以后是大学生了哇。”挨着井,这一区位优势让老刘家成了村里的“八卦中心”。吃过夜饭,到了全村的纳凉时间。村民们拎着小板凳,搭把毛巾,趿着拖鞋,晃着晃着就晃到老刘家门口。就着吊桶洗把脸,坐下来,定定心心拉拉家常。村里的野风大,一根烟的时间,连呼吸都透着股凉快劲儿。 刘家村的户主都姓刘,家家都是亲戚。东家和西家是兄弟,对门是堂兄。只有“老刘”“小刘”“刘大”“刘二”的区别。 “嗲人家去拿个切板和刀来,瓜好吃咯列。”陈祥妹熟练地从吊桶里捞出瓜。57岁的陈祥妹是村里的长辈,退休前,她是村委妇女主任。 陈祥妹嫁到刘家村来几十年了,夏夜纳凉是不变的惬意。最早,是坐在门板上乘凉,摇着大蒲扇;后来,是在院子里铺块竹席;如今,年轻人下班回到村里,陈祥妹就惦记着,在微热的水泥地上浇一吊桶水。 老姐妹跟着儿女搬到了城里,回来跟她抱怨,年轻人都兴空调房,蹭蹭上涨的电费让她心疼坏了,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还容易生病。还是村里的野风舒服,吹一会儿,睡意就上来了。 村里的一口井,全村人用了四十多年。用上自来水后,这口水到了夏天就派上了大用场,热了,拎一桶水,就着冷水洗把脸。早起烧的绿豆粥太烫,在井水里浸一浸…… 没有了“门板”,还有旧沙发 打着赤膊,穿着裤衩,躺在主家门外的旧沙发,不时地伸手拍拍蚊子。盐城小伙赵红稳的纳凉装备透着屌丝气息。赵红稳今年31岁,租的是刘家村村民的房子。主人家宅子大,闲置的房间都收拾出来,租给了10户外来打工者。 到了晚上7点左右,工友们都会打着赤膊,到沙发上坐一坐。抢不到位置的,只好在地上铺张报纸。讲个段子,抽根烟,吃块瓜,一个普通的夜晚悄悄地过去了…… 赵红稳的房间不算小,就是不通风,加进饭桌、煤气灶,和一些杂货显得有些挤。赵红稳和媳妇住,这个暑假,又把儿子彬彬接来了。房间里有个电扇,成日里呼噜呼噜地吹。 赵红稳说,自己是“肥胖界”人士,耐不住热,有时夜里干脆就睡在门外的沙发上了。 当地村民眼里,赵红稳生活得一般般,不过老家人还是挺羡慕他。赵红稳跑运输,开着一辆10吨的大货车,每个月跑跑,也有万余元进账。来常州打工6年,家里盖上了楼房,暑假还能把儿子接来。 赵红稳的纳凉通常很直接:跳下村头的小池塘,在河里洗个澡。不过,儿子来了之后,他就戒了这个习惯。“怕儿子跟着学,万一出个什么事……” 最惬意的时候,是跟儿子躺在门外的破沙发上,跟儿子聊聊天。问一问,没有自己介入的这半年里,这个在长个子的小子都经历了些什么。 #p# 没有井里的“冰镇西瓜”,夏天也变得不完整 清晨5点,南夏墅牌楼弄。 阵阵散发着花露水味儿的穿堂风吹过幽深的小巷,75岁的老朱照例保持了早起的习惯,在煤气灶上支上一壶水后,自个儿哼着小曲到屋前的老井里吊上一桶井水洗漱一番,再汏上一把冷水浴,一天的神清气爽就从这里开始了。 洗漱完毕,灶上的水也“突突”地冒出了白气,老朱悠笃笃泡上一壶大麦茶的工夫,几十年的茶友——隔壁的老李、老钱也各自带着茶壶过来了。老朱说,几乎每年夏天,他们几把“老骨头”就这样喝喝茶,聊聊山海经,伴着门前的这口老井,消磨一整个夏天。喝茶聊天找清凉,老钱说,碰到“不对味”的话题,连“撒个憋气”都是情趣。 7点刚过,提着菜篮子的阿婆搬起小板凳,边拣着菜边加入了“扯老空”的队伍。人一多,老朱索性从里屋搬出几张长凳,铺张凉席架个床板“纳凉”。日头渐高,他又起身从老井里舀出些水往方砖上一浇,清凉凉的井水立刻就把暑气带走了好一些。“嘿,老宅子啊,自有一套降温的土办法!” 正聊着,附近贪玩的小朋友准备取过吊桶取水,一旁正在洗菜的阿婆突然着急地叫了起来:“可别乱动!”原来“冰镇西瓜”正在井底下藏着呢。 老朱门前的那口井和他的年纪差不多大,到现在仍水碧清,冬暖夏凉,深受附近邻里街坊的欢迎,一年四季洗个菜汏个衣服都少不了。一到夏天,大伙儿更是喜欢买个西瓜吊到井下去,“这是天然的冰箱,又能节水又能节电,关键是大伙儿都爱吃!” 除了老朱,附近好多居民也都做“冰镇西瓜”。对门老钱的女儿出去当兵好几年,也一直惦念着说,没有“冰镇西瓜”的夏天,是不完整的夏天。 除了“冰镇西瓜”,冰镇啤酒也是老朱的最爱。夏天的中午和晚上,他都爱弄点小酒抿抿。刚从井水里捞出来,啤酒的表面还是“汗涔涔”,启盖喝上一大口,心满意足,绝对的“透心凉”。 在外孙女琳紫的记忆里,外公家的天井、木板床、老井、冰镇西瓜伴随着她儿时的记忆至今。爷爷辈坐在树荫下,手摇蒲扇的年代;爸爸辈坐在客厅竹椅上,吹着风扇看电视的年代;而我们坐在电脑前,关门关窗开空调时,却怀念起“不插电”的避暑方式。“恩,木床铺竹凉席比席梦思健康也更生活。” 老蒲扇,也是老一辈的幸福感 “哪怕外面风小热浪大,摇着蒲扇呼吸一下户外空气,这样纳凉也舒畅。”到薛家的顺园一村,老远就看到摇着蒲扇在树荫底下“乘风凉”的蔡婆婆,同村的陈阿姨在一边拣菜,和蔡婆婆唠着嗑。 蔡婆婆今年97岁,身子骨硬朗,当了几十年的生产队场长,直到70多岁才算正式“退休”享儿女的清福。也就是在那时,蔡婆婆家从以前的中巷村拆迁到了现在的小区,但老一套的“纳凉”凉器并没有因为从平房到楼房而改变。 邻居们笑说,蔡婆婆纳凉有“四宝”:竹椅凳、蒲扇、虎头鞋和“拉蒂”。 这不,蔡婆婆坐的椅子就是从老家带到小区的靠背竹椅,尽管上面已经缠了好几处的布条,还是不舍得扔,“乘凉必备啊!”而手中的老蒲扇,蔡婆婆用了十几年,依旧像新的一样。 这是一把黄色的圆形蒲扇,柄有一厘米宽,长约20厘米,扇面很大,拿在手里也有些分量,扇起来风很有力。“你别看这扇子老哦,现在想买都只能等到赶集的时候,而且还得碰运气,不见得每次都有。” 蔡婆婆说,50多年前,就用起了这种圆形的蒲扇,要不是十几年前拆迁的时候把原来的那把弄丢了,这扇子呀,“年龄比你还大咯!”这样的蒲扇,蔡婆婆70多岁的儿子也有一把,可是不大用,“现在都用空调了,哪还会喜欢这种老古董,也就我们,用惯了。”手里的蒲扇,蔡婆婆在边缘密密地缝了一圈线,当宝。 正聊着,小孙女佳佳把“拉蒂”带了出来。“拉蒂”是一条狗,系着大红色的“围脖”,自打前两年从上海运回来,和蔡婆婆一直很亲近。婆婆和左邻右舍讲以前生产队的故事时,“拉蒂”就温顺地依偎在蔡婆婆的脚边打着盹;蔡婆婆纳起虎头鞋的时候,“拉蒂”会调皮地和虎头鞋干瞪眼…… |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