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常州溧阳三兄弟:十年的青春奉献给“蛟龙号”
发布日期:2012-08-21

  “蛟龙号”7000米海试前夕,邱中梁与溧阳老同学通电话时无意讲到:“你说巧不巧,我们海试队有3个溧阳人呢!”由此,“常州溧阳”与“蛟龙号”的关联得以传播。

  3个溧阳人都是“蛟龙号”年轻科技人员队伍中的骨干——邱中梁,液压与作业分系统主任设计师;程斐,电力与配电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汤国伟,压载与纵倾调节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形象地说,他们全程参与了“蛟龙号”的血脉、心脏和肺部的研发、制造、总装、试验及维护。

  尽管工作十分繁忙,应家乡媒体之邀,他们还是热情地抽出时间接受采访。美丽的太湖之滨,记者还有缘在中船重工第七○二研究所红砖库房,近距离观看到“蛟龙号”的英姿。

  十年青春奉献给了“蛟龙号”

  30岁生日的那天,邱中梁在他的QQ空间日志中记录了自己成长的每一步,最后的章节中,他写道:“2010年3月,莱茵河畔、科隆大教堂脚下……不能不提一下‘蛟龙号’3000米级的巨大成功,10年磨一剑,自己10年的青春也奉献给了它!”

  这是共同的感受。他们中,毕业于东南大学的程斐最早进入中船重工七○二研究所,从事电控电配工程的研究,成绩斐然。邱中梁2001年南理工毕业,随即进入七○二所读研。同年,汤国伟从江苏大学毕业后进入七○二所。3人同在研究所水下工程室,很快就得知彼此是同乡,成为工作中的好伙伴、生活中的好朋友,“邱中梁和汤国伟既是同龄人又曾共用一台电脑,更像亲兄弟”。

  2002年中国科技部将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制列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专项,启动“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工作,他们3人全部光荣地加入了这项工程的研制。他们透露,最早载人潜水器的名字叫“和谐号”,直到2010年,才易名“蛟龙号”。

  10年奋斗,艰苦的日子难以计数。令人颇感意外的是,他们认为,印象最深刻的是1000米海试的经历。2008年底,他们接到相关通知,但出于保密要求,家人并不知道第二年他们会有怎样的工作安排。暗揣着激动的心情,他们迎来了2009年8月6日,承载“蛟龙号”的“向阳红09船”从江阴苏南国际码头启航,奔赴海试“战场”。

  3个年轻人第一次参加海试,考验他们的第一仗却是体能:“最初,几乎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晕船了”;“每天只吃得下一只苹果,清晰地记得,船过台湾海峡时,我们很多人手拿苹果躺在床上动弹不得”;“开会在甲板上,没有座位,站着站着又忍不住吐了”……

  然而,也就那么两三天时间,他们克服了生理的不适。两个多月的海试期间,他们和其他科研人员验证了潜水器的各项性能和功能指标,见证了载人深潜50米、300米、1000米的每个试验阶段。

  1000米海试中,潜水器控制电路出现了故障,程斐和他的伙伴们经过2个昼夜不停地分析和推理,在数以千计的导线中找出短路点,在缺材料、缺通讯的海上条件下,将潜水器奇迹般地恢复到了完好状态。

  之后的3759米、5188米、7062米,溧阳三兄弟依然是“蛟龙号”的重要技术力量。

  2010年6月23日,程斐和他的电力与配电小组成员度过了他们在3000米级海试中的又一个不眠之夜。当晚队员们进行通电检查时,发现液压系统控制单元与舱内不能正确建立通讯。他们不顾连续两天熬夜奋战的疲惫,迅速排查故障原因。待恢复可调试状态时,已是次日凌晨两点。未及松口气,通电检查时新更换的电缆中又发生了芯线短路,一块重要的电路板被烧毁。在一间狭小、简陋的工作室里,面对芯片很小、引脚密密麻麻、改进处理非常困难的情况,程斐他们沉着冷静,精心拆开、焊接、测试器件,最终将芯片换好并通过测试。

  以白色调为主的“蛟龙号”形状与大鲨鱼类似,在“鱼嘴”部位,有两个相貌不同的机械手,机械手的周围布满了十几个大大小小的灯、摄像机、照相机等,角度可以进行调节。为了7000米深潜,汤国伟和他的伙伴在今年海上条件极为有限的情况下,大胆地把国外引进的推力器全部拆开,首次实现了对推力器最为复杂的控制芯片的故障修复,既确保了海试的进行和海底作业的成功,也为日后的发展积累了极为宝贵的设计和维修经验。汤国伟说,机械手的精准度很高,能夹鸡蛋。

  10多年与“蛟龙”同命运共呼吸,3名年轻的科技人员得到了历练与成长,除了具体操作实践,他们还积累了一系列宝贵的科研成果,3个人共计获得国家专利17项。其中邱中梁还荣获2012年“中国专利金奖”,他的研究生毕业论文《7000米载人潜水器可调压载系统设计研究》为“蛟龙号”研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与“蛟龙号”同行的欢乐时光

  “蛟龙”的科研与技术保障工作固然严谨、艰苦、枯燥,然而,毕竟都是活力四射的年轻人,邱中梁他们还是捕捉到不少多姿多彩的快乐。

  “压泡沫”是“传统娱乐项目”。随着下潜深度增加,压力也会随之增加,“蛟龙号”就像承受着每平方米7千吨的压力。最初,工作人员在下潜的时候,会布放一块大概40×40厘米的泡沫塑料,观察其变化。这块泡沫塑料到了海底7千米回来,完全被压成约4×4厘米的“小石块”,摸上去非常坚硬,表面颗粒由于受到巨大的重压变得非常的清晰和明显。从工作延伸到“娱乐”,很多科研技术人员会在海试前从网上购买或自己制作泡沫小熊、小猪、鲸鱼、蜗牛,甚至杯、碗、瓶等,在泡沫体上写下“祝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祝全家幸福快乐”等吉祥语。泡沫塑料放置在电池箱外的轻外壳中,容量有限,负责零部件维护的程斐由此成了红人,同事们纷纷请他优先在轻外壳中绑定自己的纪念品,“真正优先的,那肯定是我们老乡。”程斐毫不掩饰他的“私心”。返航后,经“压榨”过的泡沫纪念品往往会被工作人员装进玻璃盒,或作为珍贵的礼物赠送,或放置在家中展示那份稀罕。

  把海上美丽风光的照片和三言两语的心情感言发布到网络日志上,也是一件乐事。出征海试1000米时,邱中梁发布的《一封家书!》让伙伴们百感交集:“亲爱的老婆儿子,你们好吗?现在身体还好吧?心情好吗?我现在向九挺好的,老婆儿子不要太牵挂。虽然我很少回电,其实是信号差。老婆每天都锻炼吗?实在不行就不要练了。做了九个月辛苦孕妇,也该歇歇了……爸爸妈妈常过来吧?替我问候他们吧……老婆儿子多保重身体,不要让老公放心不下。儿子出生我一定回家,好了,先写到这吧。健康、快乐,健康,那个快乐……演唱者:邱中梁。”

  “蛟龙号”让他们感受的外一篇

  刚参加工作时,程斐有些孤单,研究所远离市中心,进趟城往往要一个多小时,倒三趟以上的公交车。女同事很少,周围也接触不到女同志,小伙子找对象都成问题。幸运的是,忠厚刻苦的程斐得到单位前辈的欣赏,成为这位前辈的女婿。

  两位小弟进研究所后,程斐和他的爱人自然十分热情地当起“红娘”,过程中还闹了不少笑话,最主要的是没人知道七○二所到底是怎样一个单位,谁愿意把自己嫁给“不知底细”的人?

  溧阳小伙总是幸运的,工作不久,邱中梁和汤国伟也都找到了另一半,“现在不同了,只要一提七○二所,好多人立即反应出‘蛟龙号’,单位小伙可受姑娘们欢迎了。”

  2009年海试,“和谐号”鲜为人知;2010年,央视3名记者跟船采访;2011年央视8名记者作现场直播;2012年,增加微博直播……随着“蛟龙号”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中船重工七○二所也被越来越多人知晓,人们景仰她的神秘和神圣。

  作为其中的工作人员,“蛟龙号”以及与之相关的一切,不仅让邱中梁、程斐和汤国伟倍感自豪,也深深烙进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近些年每次回溧阳,亲戚朋友都十分关心我们的工作。”不仅如此,他们的下一代也耳濡目染着“蛟龙号”成长。7000米海试开始前的一天傍晚,邱中梁带着不足3岁的儿子散步——“宝宝,爸爸马上要出差了哦,你要很长时间看不到爸爸了哦。”“嗯,爸爸去哪里呢?”“先去西班牙,然后蛟龙号出海。”“宝宝知道蛟龙号的,叶聪伯伯。” “嗯,宝宝真聪明,爸爸就是和叶聪伯伯一起去蛟龙号啊。” “叶聪伯伯负责开蛟龙号,爸爸负责修蛟龙号。”……可爱的宝宝在海试1000米期间出生,去年在江阴码头迎接父亲返航时被多家媒体追访。

  最近,“蛟龙号”在无锡向市民展示后将被“拆解”,溧阳三兄弟与“蛟龙”相交的10年也将就此定格。然而,一项更具挑战的项目已摆到他们面前……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