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我市慈善超市面临两难 捐物就真的不如捐钱?
发布日期:2012-05-22

  慈善超市是居民家中旧物捐赠的主要途径之一,可是,记者在连日来的采访中发现,我市多个慈善超市面临两难,既想接受居民捐赠,又怕接受。

  居民捐的新衣服也没人要

  记者来到天宁区红梅新村社区慈善超市,正赶上超市为低保贫困户准备救济物品。根据经验,每期发放时,最走俏的是米和油。这次,超市也是主要准备这些生活必需品。

  “衣服很少有人问津。”红梅新村社区主任王义珍说,曾经有位居民一下子买了好多新衣服送来,包括冬天的棉衣,颜色和款色都不错。“说到底,还是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居民捐赠的哪怕从来没有拆封过的新衣服,都没人要。”

  记者了解到,目前常州慈善超市发展普遍存在货品单一、规模小、仓储难等问题。“我们社区70多个低保贫困户家庭中,只有2个正在读书的孩子。”基于此,红梅新村社区慈善超市里,至今还存放着4年前成立时的满满四大柜学习用品,社区经常还要派人整理。

  一成物品来自居民捐赠

  在红梅新村社区超市里,记者看到大米、油、电饭锅、被子、服装、学习用品等40多类的货物,上面都标有价格。“九成是天宁慈善分会统一配送,一成是社区居民主动捐赠来的。”

  “算不上很丰富,但可以解决困难群众临时生活困难,多多少少是一种安慰。”红梅街道民政科长华佳薇告诉记者,辖区内曾经有2户居民遭遇火灾,临时救助物资是从两个慈善超市里调剂的,“慈善超市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以备不时之需。”

  王义珍曾经遇到过不愿接受资助的困难户,父亲生病,母亲在家照顾,已经上了大学的女孩子从来不愿到超市领取一年四五次的救济物品。王义珍主动找到她,“这是生活教会你感恩,有一天,你有能力了,你也可以资助别人。” 所以,王义珍特别渴望能把慈善超市办好,让更多的市民从中学会爱,得到爱,付出爱。

  捐物不如捐钱

  “只是,市民捐赠的旧物,真假谁来鉴定?过期商品如何办?最终出了问题谁来负责?”王义珍直率地道出了慈善超市共同的担忧。为了避免超市尴尬,不少居民干脆从大超市里买了生活用品或者水果,直接送到困难居民家中。

  如何解决这类问题呢?

  红梅新村2010年成立了以83岁退休老教师夏云秀命名的夏云秀慈善基金,目前已经筹集到13万多元善款,将全部用于帮助红梅街道困难群众。“慈善超市的物品选择余地小,这样两者相互补充,可以让困难居民有钱买到自己想买的。大多数居民也比较认可这样的做法。”

  “我们的慈善超市,更像个仓储。”一些慈善超市的负责人表示,如果能够借助超市这样一种运作方式,把居民捐赠的旧物销售,用销售这些物资得到的善款再来帮助社区困难居民,可能更有意义。

  “目前,慈善超市的发展的确进入了瓶颈期。”对此,天宁区民政局副局长田建华并不讳言,下一步,将上门了解居民真正的困难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捐助,提高“命中率”。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