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五个一工程奖作品解析《留守小孩》演1100场
发布日期:2012-09-28

  3年没见过爸爸的小男孩石头,终于盼到了过年,他焦急地等待着爸爸的归来……

  反映农民工子弟现实生活的儿童剧《留守小孩》,由金坛市华罗庚艺术团创作于2009年,3年来连演1100多场,场场爆满,还签下至明年年底500场的演出订单。今年7月,省委书记罗志军在省委全会报告中,高度赞扬了金坛市华罗庚艺术团。9月24日,该剧问鼎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刚刚载誉归来的金坛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跃中说,多年来,省市党委宣传部门对华罗庚艺术团给予持续关心和支持,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给予特别扶持,剧团一班人励精图治,勇于创新,勇争一流,勇闯市场,才有了今天的收获;包括《留守小孩》在内的华罗庚艺术团“校园五部曲”,在全国已巡演5000多场,观众达到了500万人次。

  一场戏演完,183个农民工请假回家

  在全国“五个一工程”20年的入选名单上,鲜有县级单位入选。此次《留守小孩》一举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舞台上的故事,来自于现实。

  金坛有10万建筑大军常年在外,由于外出务工引出的家庭、学校和社会问题,引起了剧团关注。2009年,剧团邀请中国儿童戏剧研究会会长李若君亲任艺术总监,北京儿童艺术剧院国家一级导演胡一飞执导,还有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主创、上海世博会音乐总监周文军和北京电视台儿童剧作家薛梅,共同加盟创作《留守小孩》。

  该剧因为艺术地反映现实焦点问题,一炮而红,仅在上海一地就连演228场。一批包工头在上海观看演出后,邀请剧团去北京工地巡演。第一场演出,台下800多位建筑工泪流满面。当晚,工地负责人就打电话给团长史国生:“戏很精彩,但你们把民工都给演跑了,工地上183个工人请假说,无论如何都要回家去看孩子。”

  《留守小孩》2010年公演,当年即获第八届上海市优秀儿童剧展演“最佳剧目奖”。此后,又荣获第二十一届上海市“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集体奖、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省舞台精品工程奖、第六届江苏省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优秀表演集体奖”等多个奖项。

  省文化厅厅长徐耀新评价说:“小剧团勇闯大市场,儿童剧站稳大舞台,充分说明了我们的观众需要现实题材,我们的市场更需要精品剧目。”

  改制10年,中国戏剧演艺界杀出“黑马”

  一个曾经风雨飘摇岌岌可危的县级剧团,10年来屡获大奖,并且还排演出《飞吧,大雁》、《永远的雪梅》等剧。这其中到底有什么魔法?

  创建于1952年的金坛市锡剧团,早期以《火焰山》、《秦香莲》、《珍珠塔》等保留剧目,以及崔龙海、吴美蓉等尖子演员,曾在周边地区产生较大影响。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体制原因和市场变化导致剧团陷入“职工待遇低、越演越亏损”的恶性怪圈,2002年负债达100多万元。

  行至水穷处,绝处求生存。为摆脱困境,剧团开全国先河,迈出改制步伐。锡剧界“美猴王”崔龙海的高足史国生,被推荐出任新成立的华罗庚艺术团团长,在市场舞台上艰难地挥舞起“金箍棒”。那年,正好是金坛锡剧团成立50周年。

  首先,变机制——打破铁饭碗。51名在职职工实行剧组年聘制,采用岗位工资+效益工资+演出补贴的分配方式;大胆实行剧组聘用制,根据剧目需要,在全国艺术专业学院聘请优秀演员,实行定岗不定人的用人制度,先后与江苏省戏曲学校、安徽省职业艺术学院、西南民族大学及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等国内知名院校、院团建立了实习基地和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形成了人员能进能出、优胜劣汰的新型劳动关系和适应市场的选才引才用才新机制。

  其二,变剧种——锁定“儿童剧”。锁定现实题材,潜心做好、做强儿童剧。十年磨砺,最终成为中国戏剧演艺界的一匹“黑马”。除《留守小孩》,《少年华罗庚》喜获全国儿童剧展演优秀剧目奖和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之后,又获文化部第十届“文华新剧目奖”;《飞吧,大雁》、《永远的雪梅》三进上海大剧院,分别获上海市第五、第六届儿童剧展演优秀剧目奖。

  多管齐下,精品是市场的通行证

  除了自身改革,剧团的成功还得益于创作团队的精心打磨。

  在选材上,剧团坚持时代主旋律与本土人文精神紧密结合。《少年华罗庚》试水大获成功,连续演出2200多场;《飞吧,大雁》抓住环保题材,创造了县级剧团走进上海大剧院的奇迹;《永远的雪梅》更是以金坛女教师殷雪梅舍身救学生的真实事迹为原形,成功塑造了舞台上的英雄老师形象,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2009年起,《留守小孩》再次掀起儿童剧观演热潮;去年底,他们又成功改编排演了大型红色经典励志儿童剧《黎明的河边》。

  在创作上,集聚国内一流的人才资源和编创团队,如《飞吧,大雁》邀请澳大利亚澳华儿童艺术院院长王惠利、艺术总监胡玲荪执导,《永远的雪梅》邀请我国着名现代戏编剧张东平、国家一级导演王又乐担纲执导。

  该剧团成功改制的经验和做法也得到中宣部、文化部的肯定和推介,成为“文化常州”的新名片。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