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2000米运河岸线10年守望为常州“母亲河”梳妆
发布日期:2012-10-10

  大运河畔,望风怀想——百工居肆,商贾云集,是一帧老照片;粮食、竹木、织物、洋货交易的吆喝和道情、滩簧、啷当调,是一部留声机。

  如今,大运河平静温婉,河水脉脉,垂柳依依,是穿城而踞的人文和风景。

  孕育了千古流芳华夏文明的大运河,是常州的“母亲河”,千百年来,人们依赖她,赞美她,“梳妆”她……

  2000米的岸线、10年守望,最近,在运河南岸钟楼区五星街道三堡街社区,枕河而居的居民以他们的方式,迎来“志愿护河10周年”这个节点。

  一份倡议,激活沉积的情感

  生于斯,长于斯,大运河给三堡街地区的居民太多的回忆。

  今年53岁的齐智鹏告诉记者,小时候,他家家门口离运河河岸也就三四米的距离,没有驳岸,河水清澈,大家喝的是运河水,淘米、洗菜、洗衣服用的也是运河水。3岁半,他学会了游泳,每年夏天,泡在运河里捉鱼摸虾,与小伙伴打水仗,其乐无穷。最让他们兴奋的是,刮东风的时候,岸边立新厂(酒厂)的稻草水倒灌进运河,河里的鱼虾会“醉倒”浮在水面,大伙儿能轻松搜罗回家解馋。

  10岁左右,自来水走进居民家中,与此同时,考虑到安全、卫生等因素,政府部门禁止居民下河游泳,即使这样,大家还是忍不住与大运河亲密接触。

  之后的岁月,上学、工作、成家,齐智鹏渐渐与运河有些疏远,但依旧会留意河面每一次的拓宽,过往船只由木船变为水泥船、大吨位运输船……直到有一天,停航了。

  见证着运河的变迁,齐智鹏时常感怀,还与儿子分享他与运河的故事。然而,细心的孩子一度很难与父亲共鸣:漂浮着垃圾漂荡着异味的运河怎么会让父亲如此深情?

  的确,“母亲河”曾经受到了令人痛心的污染。社区老党员丁银娣说:“10年前的一个夜晚,我和先生漫步在运河畔,看到这一幕心里很是难过。只见运河护栏被过往船只的纤绳拉倒拉歪,河岸两边的树也难以幸免,死的死,倒的倒,还有人把清扫地面的垃圾直接倒在河里。更有甚者对着运河驳岸小便,臭气熏天。”

  丁银娣夫妇是1986年回迁入驻三堡街的知识分子,“在国外,中国是家;在外地,常州是家;在常州,运河是家”,乡情难舍,“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火车票很难买,有一次从西安去北京难以成行,只能去西安火车站退票,得知情况,售票大厅几十个人围上来争购,只听得其中有个人是常州口音,我想都没想,就把那个人拉到一边,把票转让给了他。”

  因此,当“家”中的“母亲”“生病”的时候,丁银娣分外焦虑,她毫不迟疑地在社区老党员组织生活会上发出了“保护母亲河”的倡议,没想到得到了全体党员的热烈响应,他们立即讨论出营造舆论氛围、组织义工打捞、修补坏死树苗等具体措施,并在社区的支持下,把2000多份护河倡议书发放到三堡街每户人家,一场声势浩大的“保护母亲河”活动就此展开。

  10年守护,全民动员的成果

  倡议发出,十多位居民率先加入护河志愿队,其中齐智鹏第一个报名,每天,他都会沿着河岸扛着自制的长长的网兜,打捞白色垃圾和各种漂浮物,一日两次,风雨无阻,十个年头在河边度过,用居民的话说,他捞起的垃圾要用多少汽车装。现在老齐的儿子也成为了一名护河志愿者,被人们誉之为“护河两代人”。

  护河者的付出让一些居民改掉了往河里倾倒垃圾的不良行为。管好了自己,还要管过路的船只。一天,护河巡逻队员吴根宝看到了一艘由东向西行驶过来的驳船,靠边时撞断了河边的护栏后,不管不顾继续行驶。老吴火了,沿着河就追,追出去几百米后,老吴跳上了又一次靠边的船。后来,在航道管理部门的协调下,船主作出了赔偿。

  护河活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与之相应的组织架构、活动主题也在不断发展和丰富:2004年,社区成员单位也参加到护河队伍中;2005年,举办“为同一条河、献同一份爱”活动,与共建成员单位签订共保合同书;2006年,举办了“我与环境共友好,携手保护母亲河”为主题的万人签名活动;2007年3月6日,正式成立了三堡街保护母亲河协会;2008年,成立了保护母亲河基金,社会各界踊跃捐款达4.7万元,区政府还专项拨款护河资金5万元,为保护母亲河活动提供了经济支撑;2009年,举办了“我为母亲河的景观改造献一策”活动;2010年,开展了“低碳、环保、绿色,保护我们共同的母亲河”活动,并聘请了两位“运河文化”义务宣传员,让运河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2011年,为了更好地探索环保新道路,突出自主创新,社区以“环保科普讲坛”为发展平台,并作为“道德讲堂”的一种形式,大力宣传环境保护。今年,社区与市环境监测中心一起开展“让母亲河更清澈,让饮用水更安全”的颂水德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历年护河活动中,三堡街社区的历任负责人柳亚婉、戴建农、叶爱玲、魏春华、左洪芳、段晓东、吴春华等总是身先士卒,极大地激励并凝聚了四面八方的护河力量。

  全民护河,成效如何?2008年的一项数据显示,市河道清洁打捞队3个多月曾打捞出运河各类垃圾至少527吨,平均每天4吨。而在三堡街社区的2000余米的河岸,打捞出的垃圾数量则微乎其微。

  更大的收获是,10年来,护河志愿者队伍由当初的社区居民志愿者、辖区单位志愿者等,发展到蓝天第二小学、江苏工业学院、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常工院、旅游商贸学校的大学生志愿者,人数由十几人发展到如今的600余人,并基本形成了“政府推动、民间组织运作、社会各方配合、居民主动参与”的长效运作机制。“保护母亲河协会”还赢得中国青年环境保护奖、省环境保护奖等殊荣。

  百年畅想,代代传承的文化

  作为护河成员单位,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化工学院实践部在“保护母亲河”10周年之际,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近期大运河水质状况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历时3周,发放问卷1000份,有效率为96.8%。调查发现58%的市民认为“母亲河”环境状况逐渐变好;88%的群众愿意参与保护“母亲河”或环保之类的活动;59%的市民认为政府对母亲河的保护方面的影响力有待加强。

  调查可见,保护“母亲河”深得民心,护河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居民群众的环保意识。

  “母亲河”的环境保护固然重要,但这已不是三堡街居民惟一的追求。这些年,他们越来越多地思考起运河文化的挖掘、传承与他们生活的共融。社区干部反应,随着各级各相关部门的重视,以及护河队伍、机制的建立健全,流经地区的“母亲河”已基本恢复并保持着姣好的容颜。生命需要的不仅是外表,还需要精神和动态的魅力,看着河面时而行过的游船,享受着运河五号创意街区的活动空间,大家自然而然想到,弘扬历史文化、赋予时代气息,也许才是还原“母亲”青春、彰显“母亲”气质的真谛。

  陈伟堂先生曾撰文,位于大运河南岸的三堡街是一条有着700年以上历史的常州老街,历史文化积淀极为厚重。它是元朝贵族三宝奴的居住地,还曾是常州的会馆一条街。三堡街还有一座名闻遐迩、规模宏大,建于清同治年间的西大王庙,又名“金龙四大王庙”,是大运河沿线少见的纪念运河水神的庙宇。西大王庙除一年一度的盛会外,平时也很热闹,经常演戏,并举行迎神赛会的民俗活动,是常州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同时,城西运河边还是养护木材的好地方,是常州世代酿造业和梳篦加工业的中心。状元红黄酒、古运河、石龙嘴牌黄酒,仙鹤牌酱油,五香萝卜干,常州酱菜和黄杨木梳等大多产于这里。

  如今的运河南岸三堡街,“运河五号创意街区”成为一颗闪耀的明星,是常州市构建“古运河历史文化产业带”的重要举措。常州工贸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利用原第五毛纺厂、常州梳篦厂、常州航仪厂等工业遗存和文化遗迹,加以改造、利用和再生,将工业文明、历史积淀和创意元素相结合,形成一个氛围独特、吸引文化艺术设计创意类人才创业发展的街区。

  为了更好地把“母亲河”建设成人文景观河,五星街道在社区教育中心的指导下,依托“运河五号”工业遗存,设立了《运河文化》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在进行运河文化的初步探究的同时,对辖区居民及在校学生进行民族工业的宣传普及教育活动,通过解读和传承运河文化,更好地打造魅力文化运河。《运河文化》被确定为全国社区教育特色课程。

  文化,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积淀,是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也是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运河文化源远流长,朴实的五星人呼唤更多的民众与他们一起,为续写运河文化尽心尽力。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