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消除贫困日 “6.3元过一天”探访2300元以下的生活
发布日期:2012-10-17

  今天是第20个国际消除贫困日,中国有1.28亿人贫困人口年收入不足2300元,折合每天6.3元;中国扶贫基金会与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等联合倡议:一天用6.3元,亲身体验真实的贫困据城调队统计,今年上半年常州人均消费性支出10029元,平均每天56元

  看看你的账单,一天的日常花销需要多少钱?

  目前,我市对低保户的补贴标准为每月500元,也就是说,在我市,每天最低生活标准为18元。

  记者从国家统计局常州调查队获悉,今年上半年,常州城市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为3821元,在外就餐人均消费930元,人均消费性支出10029元。也就是说,城市居民每天人均消费56元。

  常州市民的一天开销需要多少,看看他们晒出的账单:

  一个普通的五人家庭:每天菜金50元左右

  一家五口人一个月菜钱1000元,家住华林家园,27岁的金曙是位会持家的年轻妈妈。

  金曙的一天很简单:

  早饭在家吃,花样每天不一样,有时粥搭萝卜干,有时下碗面条,有时是鸡蛋牛奶……自己动手,成本几元就搞定……午饭单位有补贴,只要出3元钱,就能吃饱。

  晚饭回家吃,爸妈早就买好菜、烧好摆上桌,标配是一荤二素一汤,三四十元就能搞定。

  不固定的开销当然也有:譬如,周末偶尔和朋友吃顿饭,一个月花费也不超过1000元。不定时的“红色炸弹”,还有上幼儿园的宝宝,有时感冒发热要花掉药费。

  “钱要省着花,得给小孩攒学费。”金曙月入三四千元,爱人情况差不多,金曙当家后,每月都有结余。

  单身月光族:每天60元左右伙食费

  媒体人小陶在同事眼中,是标准的“90后”:月光,不会理财。

  小陶是新市民,独自一人在常州生活,吃住用比常州姑娘又多了一笔支出。小陶的一天是这样的:

  早饭,赶时间,一个茶叶蛋,1元钱。午饭,在各个小餐馆打游击,20元。晚饭,还是打游击,20元,有时和朋友吃饭,要么不出钱,要么100多元。一个月下来,饭钱也要1000多元。

  除了饭钱,每月的交通费也是小陶的大头。有时候急着赶现场,家门口打个车,到哪儿呢?西林!30多元钱没了。回家时太累了,打个车,10多元没了……把每天的发票收好,月底一翻,打的费赶上朋友每个月的油费了。

  除此之外,化妆品、衣服、旅游、年轻人的社交,到了月底,三四千元月收入也跟着见底了。

  不少朋友劝过她:自己烧饭可以省许多生活费。

  不过,小陶算了一笔帐:买菜10分钟,洗菜10分钟,烧菜60分钟,洗碗10分钟。而吃饭只需要10分钟。想想她还是觉得,性价比太低了。

  和同龄的好友们一样,小陶也是享乐主义者,“人生很短,宁愿花光钱,也不要委屈自己精打细算地生活。”

  境况宽裕的中产:每天近100元

  “一天6.3元难佬!”家住新北区御花园的江女士连连摇头,除非自己肯做“宅女”,宅在家里一天不出门,吃家里的存货。否则,油门一启动,就不止6.3元。

  “我算是空巢老人。”江女士打理一间公司。儿子不在身边,她和丈夫两人住。

  早饭在家吃,通常是牛奶、鸡蛋,和自己烘焙的小点心,成本8元。中午在公司吃。晚饭在家吃,江女士喜欢自己做菜,买点新鲜时蔬,上市的蟹,海鲜……一天的菜钱至少要100元。

  不过,如果宴请客人,就不止这么多了。有时,和客户吃饭,一顿就要吃掉1000元。

  江女士出身常州大户人家,小姐脾气一直随着她,到老了仍是一样:穿旗袍,弹钢琴,闲时拿出笔描描画画,还不会“做人家”……

  一个贫困六人家庭:20多元

  一家六口人的伙食,是陈云东每天支出的大头。每天20多元伙食费,一个荤菜两个素菜,既要保证家人吃得饱,又要保证上高中的孩子吃得好。

  上有老,下有小,还有一个精神残疾的哥哥,家住南河沿大弄的陈云东是家里的中坚力量,他是一名保安,老婆是纺织工人。一个月,两人收入加起来3000元不到。

  “一天三顿肯定要在家里吃的,不然多浪费钱。现在在外面,吃顿饭100元都不够吧?”陈云东家,老娘做饭,自己买菜。

  早饭是泡饭,搭萝卜干,咸菜。中饭和晚饭买些肉丝,买些便宜的蔬菜,炒炒。20多元就够了。

  夫妻两人每天乘电瓶车出门,交通费又省了一笔。

  “其实我们习惯了,没觉得什么。”陈云东觉得,像这样节衣缩食的日子,再熬个六七年,等孩子出来工作,应该就到头了。

#p#

  昨天,记者联系到曾经深入贫困地区的3位常州人跟着他们记忆的脚步,一起探访2300元以下的生活

  年收入2300元,你能想像是怎样的生活吗?

  常州低保标准500元,即常州人最年低收入也超过6000元;

  ——所以,我们无法在身边接触到这样的生活。

  只有一路往西、往北,深入中国腹地的农村,还有那些大山里,在我们认为无法生存的地方,他们用2300元艰辛地维持着生计。

  我们联系到了曾经深入这些贫困地区的3位常州人,跟着他们记忆的脚步,一起去探访2300元以下的生活。

  家里唯一的电器,是盏破了的日光灯

  讲述人:张家城 第九频道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

  时间:2010年上半年

  探访地:广西百色那坡县荷乡

  2010年上半年,第九频道文化曾与中国扶贫基金会世华大爱基金一起举办了一次慈善募捐,筹集到52万元善款,用于当时已经持续数月的西南旱情。4月份,我与另外5位常州人作为“甘霖使者”代表,来到第一个受赠点——广西百色那坡县荷乡中心小学。

  那坡县地处桂西南,南和西南面与越南接壤。虽然之前已经通过电视节目了解了一些当地的情况,但真正到了那里,去一些学生的家里探访时,还是被震撼到了,用两个词语来形容:家徒四壁,一贫如洗。

  印象最深的一户人家,住在一个摇摇欲坠的两层小楼里,房子居然是用木板拼搭成的,一层养猪和羊,二层睡人,看上去非常原始,好像和我们生活的不是同一个时代。整个家里只有一件电器,就是个破日光灯。

  很多孩子光着脚趾,再仔细看看,脚上其实穿着东西,但是破得连鞋子都称不上了。吃的大都是自己家里种的玉米,弄成糊,再搭些红薯。

  我们现场认捐了3个孩子,又给其他孩子每人200元钱。结果被劝说少给些,因为一户人家每月的生活费也不过50块,一下子给孩子200块,太多了。

  最让人受不了的是,当地青壮年几乎都出去打工了,留下的只有老人和孩子。为了省掉来回的路费,在外打工的人平常不敢回家,大都要两三年才能和孩子见上一面。孩子要是实在想爸爸妈妈,偶尔可以打个电话。但是就算打电话,也要走一两个小时的山路,到街上的商店里才能打。

  一锅坏掉的糊,是祖孙俩3天的口粮

  讲述人:蒋建平 常州日报社广告部员工

  时间:2000年——今

  探访地:河北涞水县庄里村、江苏睢宁王集镇

  从2000年起,我经常在女儿放暑假的时候带她一起去贫困地区探访。去了不少地方,见过的贫困家庭,太多了。

  2000年第一次去河北涞水县庄里村,那是个国家级贫困县。我们去了一个男孩子的家,他父母离异,跟着爷爷生活。屋里什么都没有,地上摆着一口锅,盖子掀开一看,是玉米、豆角混了点大米胡乱煮的不知道什么东西,干不干、稀不稀,真是连我们这里的猪食都不如。稍微凑近,就闻到一股酸酸的味道,明显是坏掉了。但是爷爷说,这一锅东西是他们3天的口粮。我问,不会吃坏身体吗?他说,我们山里人,吃不坏的。

  今年再去那里的时候,听说贫困比例下降了很多,大概从70%降到了30%,但是这种几乎没有收入、一个月都沾不到荤腥的人群,依然存在着。

  还有一年,去家附近常见的一个乞丐老家去看过,江苏睢宁王集镇。乞丐姓姚,已经65岁,家里有4口人,儿子智残,儿媳右手残疾,孙女15岁。他们住的房子是有一年水灾后,民政部门救助造的,门口有编号,两张破床、一张破桌就是全部家产。老姚因为平时在外乞讨,回家时就住在灶间,地上铺了草。

  这家人的年收入是1000元,靠的是4亩田。其他再有些,就是65岁的老姚在常州乞讨所得,每年分两次带回家。

  我去的那天是元宵节,他们吃的饭是馍、米汤和自制的一份咸菜、一份咸辣椒。据说,每天吃的都是这几样,只有刚刚过去的大年夜,家里买了两斤肉、三斤鱼。

  男人花40分钟翻了座山,去问邻居借床被子

  讲述人:史燕,常州日报社会新闻部主任

  时间:2005年3月

  探访地:安徽金寨县桃岭乡

  2005年3月17—24日,难忘的8天8夜。那时常州日报编委会组织了新闻扶贫采访,我作为特别报道组的其中一员,和另4名同事去了安徽省金寨县桃岭乡。

  我们到了大山深处的几户人家,和孩子们同吃、同住,过起了“与世隔绝”的生活。还是讲几个细节吧:

  我们曾计划拍摄山里孩子在昏暗的灯光下做作业的场景,最终却“失败”了。虽说山里已经通了电,但他们通常天未黑透所有事就安排妥当,早早上床睡觉了。为什么?省电啊,所以电灯更多时候只是装饰。而且,一户人家只有一个灯泡。

  一个叫付娟的女孩家,土坯房里除了两张床、一张破桌子外,连张像样的凳子也没有。妈妈患病丧失劳动力,姐姐辍学在外打工,爸爸打零工,一天挣上20元来勉强糊口。

  我们去的那一天,孩子很开心,特意准备了“大菜”——肥肉豆腐。而平时,一份腌菜就白饭,贯穿全年。10多岁的她,一顿能吃4大碗米饭,把我们给震惊了,后来想想,孩子当时该是有多“荒”啊,因为没“油水”,可那天,自始至终,她没有向那盆“大菜”伸一下筷子。

  另一个家庭,因为我们的留宿,憨厚的男主人将家里唯一的一张床,让给了我们,自己带着儿子和80多岁的老父亲挤在稻草屋里。雨夜,男主人打了声招呼就外出了,40分钟后,大半身湿透的他,夹着一床被子回来了。原来,家里没有多余的被子,他是到对面山腰上的邻居家借来的。半夜时电闪雷鸣,用塑料布遮盖的屋顶,一直滴滴嗒嗒漏着雨,加上老鼠吱吱的叫声,我们几乎一夜没睡,生怕这土坯屋扛不住风雨。这也是个一贫如洗的家庭,女主人病故,唯一的家庭收入,是靠男主人养蚕茧和砍山竹,两个加起来,一年也不过400元左右。

  在当地的一所小学宿舍,我们又一次惊住了:136个男生蜗居在63平方米,大通铺,挤到什么程度?一个孩子只有30厘米的“空间”,只能侧着睡,翻个身就能压到人。上铺孩子的因鞋没处放而多了一个功能——当枕头!

#p#

  有兴趣参加“6.3元过一天”活动请把你的经历和感受@生亦合欢

  今天,是全世界第20个国际消除贫困日。中国有1.28亿人贫困人口年收入不足2300元,平均下来每天收入不足6.3元。中国扶贫基金会与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等联合倡议:一天用6.3元,亲身体验真实的贫困。

  6.3元,到底能不能让你在龙城过一天?那是怎样的一天?

  本报发起“6.3元过一天”活动,邀请您来参与,来亲身体验中国的真实贫困。

  如果您打算体验一把,请把您设计的一天省钱方案,以及体验的经历和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也可以用手机拍下您的口粮照片,发到微博上!

  我们期待你的微博直播,别忘了@生亦合欢。

  联系电话:15851968736

  已经有8多位市民表示愿意参与

  “6.3元过一天”活动邀请发出后,我们收到许多热心读者的来电,现在已经有了8位志愿者,他们的建议非常有趣,想跟大家分享。

  一位在保险公司上班的张女士,打算做一大锅面疙瘩,吃三顿。买点面粉,买点米,一包榨菜。为了保证营养,她又买了一个小苹果,两个鸡蛋。

  一位年轻的女孩打算挑战一下,她会微博直播……

  一位71岁的李先生打算买馒头,他和老伴两人生活,他说,他吃他的馒头,老伴儿不愿和他一起体验。我们猜想的情形是:到了饭点,这头老太太悠闲地喝汤,那头老爷子不吭声地啃着馒头。

  拮据地生活一天,他们会带来怎样有趣的故事呢?期待我们明天的报道。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