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迎十八大特别报道 每年2万个“刘平”在常安家
发布日期:2012-10-18

  “在城里,我们有梦。” 站在阳台上,能看到沪蓉高速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房前是一条宽阔的大马路,高楼林立,再远处,是飞驰而过的“和谐号”,那是通往四川老家的沿江高铁。10年前他的身份是“农民工”,而现在他成了常州的新市民,有房有车,完全融入了城市生活。像刘平这样的我市安家落户的外来打工者,每年约有2万余人。这10年的过程,也是民工进城变成新市民的过程。

 

  10年前,他背着铺盖卷到常州

  2001年的那个春节,下着冷雨,刘平拎着大包小包,一个人来到常州。30岁的他,1米65的矮个子,单薄得就像城市中的一粒尘埃,一阵风就可以刮得无影无踪。拖着行李,行走在新丰街,没有一个人招呼他,更没有人关注他。那只唯一的铺盖卷,证明着他是这个城市的特殊角色——农民工。

  坐了两天两夜的火车,从2200公里外的四川农村第一次来到这座繁华的江南城市,看到街上花花绿绿的街景,刘平有了自己的想法:再也不想走了,一定要在这个城市立足。

  中学没毕业的他,没有一技之长,于是坐在丽华路边,摆了个牌子,上面写着:做小工。3个月竟也赚了2500多块。第一次拿这么多的钱,他给老家的父母寄了1000块。

  赚得最多的一次是到运河的港口装货,1月下来,到手的钞票有2000多,那个月,他没有休息1天,天天扛麻袋,肩膀都扛肿了,累得晚上睡觉腿都伸不直,第二天往往起不了床。

  干体力活钱不少挣,但很累,也不稳定,他想换个活儿,就和老乡到了武进的一家模具厂。2003年,他1个月的工资有1500多块。他用打工的钱,给家里盖了四间瓦房,家里买了电器。

  2004年,模具厂倒了,他在常州东游西荡,耍了半年,“吃老本”吃得心慌,究竟辗转了多少地方,记不清了。当时,脑子里唯一的念头是尽快找到个稳定的工作,他不想再回农村守着几分地过日子。

  终于刘平到了一家电子厂,这家电子厂的规模很大,工厂很正规,有好几千人,光他所在的车间,工人就有300多。住的是厂里的宿舍,公司解决午餐。早上,浩浩荡荡的打工仔走在马路上,一时交通拥塞。他喜欢这样的工作,作为流水线的工人,就像机器上的零件一样,有序地运转着。因为干活肯吃苦,技术也比别人好,车间的领导很赏识,还让他带几名新工人。

  10年后,他在常州有房有车

  每年厂里都要走一大批员工。“我可不想做个城市中的边缘人。”这是刘平一直在考虑的问题,难道就这样一辈子低水平低层次地游荡在城市中?然后再伤心地离开?

  自己手下的员工队伍已换了好几茬,他们大多数都回了老家,“城市虽然繁华,但终归不属于他们。”他很困惑:农民工为城市干最苦最累的活儿,但城市没能留住他们,因为他们没有房子。

  2005年,正是常州房价开始上涨的时候,刘平开始策划自己的房子。2007年,他首付6万,在市里买了1套60多平方米的新房。装修好后搬了进去。站在他家的阳台上,能看到高速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房前是一条宽阔的大马路,楼房林立,再远处,几分钟后就有一趟飞驰的列车驶过。那是通往四川老家的沿江高铁。

  “在城市里,我们有梦。”刘平说,公司给他和老婆都买了养老保险,以后退休也不用担心了。与他一起来常州的老乡,每个人都在奋斗,虽然他们好多住在低矮的工棚里,甚至一间民房里窝了10多个人,但他们的生活都在改善,有的在老家盖了砖房,有的在县城买了房子。

  就在两年前,刘平自己也在家乡的县城“吃进”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将父母从乡下搬到县城。如今儿子在成都念大学,他还计划着,儿子毕业后就到常州找工作,一家三口住在一起。

  现在夫妻两个一年赚近10万,在外1年赚的钱,老家可以买10头牛。

  前不久,他自己的户口也迁到了常州。为什么要落户常州?他说,完全是为了将来,因为每年过年坐火车回家就像一次大灾难,“在半路上人差点给挤死”。在常州有了家,就安了心,春节就不必回去了,父母也可以过来,不再忍受常年的分离。

  去年底,刘平还圆了自己的另一个梦想:买了一辆12万元的别克轿车。他说:“很想开车回一趟老家。”前不久的国庆,他开车到了常熟玩了一圈。“这可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啊。”由此,他对身边的城市充满了好感。

  每年约有2万余人在我市买房落户

  像刘平这样的打工者,每年约有两万余人在我市买房落户,成了常州的新市民。

  统计显示,在我市打工的外来人员已达150多万,80%来自农村地区,90%的外来人员暂住在武进和常州主城区。而滞留时间也越来越长,居住时间超过一年的占了45%。

  常州市社会学学会副会长张晓忠说,外来务工人员,已成为我市二三产业的主力军,他们中多数人企盼能融入常州,而常州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需要他们。常州10年的过程,就是农民不断减少的过程,农民逐渐进城的过程。

  2004年我市出台的《人口发展战略报告》预测,2020年,我市总人口规模要达到446万,比现有人口规模增长80万人左右,年均人口增长3.5万人,其中外来人员是进城的主体,年均增量为2到3万人。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