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幸福戚区:典型集群涌现 崇德尚善成风
发布日期:2012-12-25

  家住戚区的万大爷今年82岁,前不久不慎滑入了自家菜地旁的小河中。眼见不断往下沉,恰巧被附近某企业负责人刘志方发现,面对冬天刺骨的河水,他没有畏惧,义无反顾地跳河救人;面对昏迷的老人,他沉稳应对现场施救,为救援赢得时间。谈起刘志方救人的那一幕,周围的居民们仍然记忆犹新,不断竖起大拇指,对他的勇敢和善良赞誉有加。

  初寒袭人,刘志方用他的“美丽心灵”温暖着戚区的百姓。平凡处显伟大,细微处见精神,小区大善的生动图景彰显戚区人民的幸福生活。

  千年文明积淀、道德文化引领,“好人”群体在这里悄然而兴

  在这里,有着迄今为止常州地区最古老的文明圩墩遗址,这是6000多年前马家浜文化的集中代表。数千年文明史,在这个面积不到32平方公里,人口不过10万的小区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内涵,更赋予这里的人们勤劳、善良、纯朴的品格。

  随着市委市政府“挥师东进”战略的深入实施,戚区人敏锐地意识到:必须牢牢把握住“建设东大门”这一大好机遇,用好用足干部群众的精气神,凝聚全区民心民力民智。但如何始终保持准确的方向、坚实的步伐和强大的动力?面对这一命题,区委区政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扎实推进,市民思想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的不断提升,倾力打造“幸福戚区”给出了有力答案。优化文化的历史积淀、道德讲堂的遍地开花、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浓厚氛围的有效营造……构建起了全区鲜明的道德文化,引领着戚区的老百姓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为一个又一个“平民英雄”、“好人明星”的不断涌现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钥匙阿姨”徐琴秀、15年与农民工打成一片的“民心警察”刘祖明、为了城市洁净而异味难消的环卫工人蒙景谋、捡到百万元钱物归还失主的林雪翠、刘海娟母女、数十年照顾瘫痪妻子的周庆坤……截止目前,戚墅堰区已入选“中国好人”5人,“江苏好人”3人,“常州好人”10人,好人占全区总人口比例名列全市第一。

  典型集群涌现、崇德尚善成风,“小区大善”正牵引小区崛起

  张华明,戚电公司人武部煤机分部民兵连指导员。11年来,他坚持资助贫困山区的孩子,即便在妻子病重乃至病逝、债台高筑也不曾动摇。在他的带动下,“壹圆爱心会”在戚电公司成立了,广大干部职工以每人每日、每月、每周捐款一元的方式积聚力量,资助西部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目前,已有500多人加入了“壹圆爱心会”,先后资助了30多名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学生。诚信的力量、爱心的力量在点滴积累中不断强大。

  在徐琴秀的带动下,花苑社区出现了“钥匙阿姨群”,邻居间守望相助成为自觉行动;“雷锋迷”胡世明周围聚齐了一支“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共同践行“傻子”精神;东方小学教师金花发起成立了东晓志愿者服务队,多次远赴边远山区义务支教;戚机公司的女子焊接班、“张忠工作室”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道德典型在闪现个人的人性光辉的时候,感召的是一群人的道德认同和行为转变,引发是一个地方道德力量的内生发展,凸显的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效应。

  在戚区,我们不必寻觅,身边的普通百姓、平凡岗位中,处处有“美丽”,身边好人集群涌现,幸福戚区初见雏形。对此,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孙泽阳深有感悟:“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我们认为‘美丽’首先是人的心灵要美。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不断发现、培育、推广群众身边的道德模范,用先进典型的力量引导干部群众在家做一个好成员、在单位做一个好员工、在社会做一个公民,用道德的力量来推动人民群众的幸福新生活。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温暖民心、提升民气、汇聚民力,为全区加快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道德驱动力。事实证明,我们这条路走对了!”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