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精神家园构建需要凝聚核心价值
发布日期:2012-12-11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文化的经典论述,成为8日在东南大学举行的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大会“文学、历史学与艺术学论坛”热点话题之一。由省委宣传部、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东大艺术学院等承办的此次论坛,围绕“艺文明心、史鉴未来——构建精神家园”这一主题,展开了多视点研讨。

  怎样理解精神家园?构建精神家园需关注哪些要点?文化部科技司司长、北京大学兼职教授于平在论坛上表达了自己的见解。“精神家园是精神的栖息地,也是精神的养生堂,应该还是精神的孵化器。”于平说,当我们回首家园的温馨、惬意与和美时,其实是想为彷徨的精神注入定力,为粘滞的精神注入活力,为疲软的精神注入锐力。

  “构建精神家园,引发的第一个理念是结束精神的漂泊,结束精神的无所皈依。精神的漂泊,往往是构建新的精神家园的先声。”于平说,第二个理念是梳理精神的取向、精神的自觉求索,曾经的“出走”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的,都说明既往精神家园的亲和力有所淡化,凝聚力有所松散。“第三个理念是,我们需要宽松精神的生态,宽松精神的生长氛围,正如十八大报告所说‘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于平认为,构建精神家园特别需要关注第四个也是最重要的理念,就是凝聚精神的内核,凝聚精神的社会共识。

  “五千年不间断的中华文明,有其道德维系、社会凝聚的主张。这些经过提炼并高度凝练的主张是针对不同人群的:对庶民百姓讲‘礼义廉耻’,对知识阶层讲‘仁义礼智信’,对读书做官者则提出‘修齐治平’的更高要求,在这种人生理想的进阶中,又形成了‘达则兼济’、‘不达则独善’的价值取向。”

  “在文化建设上,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包括12个概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倡导’分别是从国家大德、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三个层面上来提出的,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也是民族精神传统的时代化,还是精神家园构建的大众化。”

  于平等专家表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培育和践行,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相结合的重要途径。“这样,我们不仅能有效地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而且能成功建树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国际形象。”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